市县动态

达州市供销合作社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再升级

  • 时间:2019-03-21

  • 浏览:252

  • 来源:

  • 作者:达州市社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一、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以县级为农服务指导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村综合服务站(为农服务中心)为依托、村级综合服务社为终端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建、改造一批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和社区服务中心,在巩固提升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等经营业务基础上,拓展农机维修、养老幼教、代理代办、就业培训等服务,主动承接相关涉农部门在基层的服务,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共建项目,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各部门联合共建、为农服务的合力,推进各类公共服务进村入户,积极主动参与农村社会化治理。

    二、建设规范化为农服务中心。以农资企业转型升级为突破,以基层社和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探索“供销社控股的为农服务公司(农资企业)+为农服务中心+为农服务站(点)”和规范化服务模式相结合的为农服务新模式,推进土地托管服务纵深开展,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补齐农业现代化中社会化服务短板。通过资源整合、层级联合、股本投入等多种形式,积极培育植保、农机、加工等方面的托管主体,并在初步形成的土地托管服务模式机制基础上,探索土地托管服务的经营管理经验,提升服务水平。

    三、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坚持“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鼓励基层供销社与村支两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采取农民夜校、田间学校等适合小农户的培训形式,开展种养技术、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大力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鼓励小农户利用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作价出资入社,积极发展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模式,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快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拓展提升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服务能力,搭建完备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为小农户提供农资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地托管、农产品初加工等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效率。深入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社对接,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产销衔接,打造特色品牌,着力解决小农户农产品“卖难价低”等问题,增加小农户收入。

    四、完善新型农资供应体系。严把采购、运输、仓储、监测和服务等重要环节,抓实抓好化肥淡季储备管理工作,切实稳定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开江县“联采直供”、宣汉县“订单服务”和万源市“互联网+农资”三种新型农资服务新模式,建立农资产品配送质量全程跟踪管理制度,健全农资商品进货登记台账、销售登记台账,积极配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农资市场质量专项检查、抽查,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商品通过供销渠道流入农村市场。做好化肥、农药“减”字诀,积极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积极推进与四川省农资集团以招商引资形式,在秦巴物流园征地100亩,建设营运达州市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中心的本地平台公司注册成立等相关工作,并积极推动项目报批报建,实现实质性开工建设,解决火车站货场搬迁后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仓储设施奇缺问题,形成全市农业生产资料采供配送一盘棋格局。

    五、构建本地农产品供销体系。充分发挥供销社长期从事农村流通的优势,围绕“巴山食荟”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推介使用本地优质农产品上行,加大供销系统产地市场、集配中心、农贸市场、社区菜场、生鲜超市等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畅通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完成农产品产销对接销售额4亿元。依托达州供销网优公司,积极联动供销e家、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全国性电商平台,不断扩大“达川供销商城”自建平台影响力,稳步建设农特产品体验中心、社区供销e店、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及网购网销“双代店”等线下服务载体。

    六、健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五治”工程的决策部署,整合资源,重点培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和分拣中心,达到每个县有1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1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促使回收的城乡生活垃圾可再生资源便捷、高效、规范、环保地进入加工利用环节。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农资经营企业和站(点)回收种子、肥料、农药等包装物及废旧农膜,减少面源污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千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把恢复重建村级回收点、乡镇社区回收站作为重点,努力消除乡村回收站点空白村(社区),扩大回收站点覆盖面,提升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能力,助推全市千村人居环境整治,尽快改善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