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动态

浅析什邡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

  • 时间:2019-08-15

  • 浏览:

  • 来源:什邡市供销社

  • 作者:李磊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渐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载体,农民合作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农民合作社基本现状。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供销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做好农民合作社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新途径来抓,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截止2019年8月,全市共计依法发展农民合作社335个,到市供销社备案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主要是种植类占七成,养殖类和其他农业生产服务类占三成。大部分合作社集中在坝区,山区分布较少。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是粮食作物,比如水稻,油菜,经济作物比如大蒜、蔬菜、黄贝木耳、川芎、车前子、猕猴桃、葡萄、桃李梨以及山木药材等。另外是养殖鸡鸭鹅鱼兔牛羊等畜产品和农机服务。2019年上半年全市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实现销售收入6.24亿元。

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还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对策。

(一)融资贷款难。当前,全市农民合作社自有资金十分有限,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普遍缺乏初始投入能力,还未形成有效抵押物,融资贷款困难,制约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应对措施:针对农民合作社和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属于小规模经营,且不具备独立做实合作发展基金的现状,市供销社从解决“融资难”入手,一是协调相关银行金融机构,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贷款困难;二是着力解决做实供销合作社合作发展基金问题。市供销社今年计划设立“供销合作发展基金”300万元,统筹用于农民合作社、基层社建设和为农服务。目前我们正在就资金的支持范围、运营、安全监管等事项拟定《暂行管理办法》待上报审批后予以出台。

(二)服务保障不健全。农业保险服务缺位,缺乏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基本保障险种,对现代农业还未形成保障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农业抵御应对风险的能力,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据绿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喻在军、方苑种植专业合作社曾宪伟等介绍,农业种植产业生产周期长,而近年的气候异常、洪灾、风灾等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仅去年夏季洪水及今年的风灾对方苑合作社的葡萄种植损失在100万元以上,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应对措施:据我们了解,成都周边县市如彭州、新都等地农业保险较为发达,当地的农产品自然灾害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大棚等基础设施保险等较为完备,建议市政府协调相关金融机构,宣传开展相关保险业务,有效应对农业生产不可抗因素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新型农村人才匮缺。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显紧缺。大部分合作社的创办者是乡村干部,或是农村的一些能人,虽有一方面的专长,但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缺乏组织管理,协调指导,缺乏必要的合作、经营、管理知识,因此在合作社实际运作中,大部分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和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对于如何将成员组织起来生产同一标准的产品,以及如何将合作社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以及如何使合作社自身发展壮大等问题考虑较少。

应对措施:针对人才匮缺的现状,市供销社着力推进人才兴社。人才是推动专合组织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们依托德阳市供销社系统4+3活动,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补齐发展“短板”。今年以来,已经先后组织了两批以“促进科技创新,助推乡村兴”和“植保无人机飞防技术”为主题的培训班,全市近百名合作组织负责人或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同时,建议上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给与政策支持。通过制定专业人才引进鼓励政策,引进熟悉工作业务、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村管理技术人才;同时加大对供销社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提升供销社为三农服务水平。

(四)农产品“卖难”问题。针对近年来反复出现农产品“卖难”现象,鲜活农产品在产地“没人要”,而在城里的集贸市场、超市却价格不便宜。据沿山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官勇介绍:什邡的猕猴桃在本地的大型商场、超市进场困难,主要依靠电商及订单销售,如何在生产和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减少市场剧烈波动影响,值得思考。

应对措施:我们认真分析农产品滞销的成因,采取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营销新模式,既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又方便消费者选购特色农产品,运用互联网电商平台打造农产品品牌,拉长采收和销售时间。

一是继续在省供销社农产品经营集团“云背篓”川字号展厅展示展销我市名特农产品。做好问题收集与反馈,整合各大电商渠道、实体渠道、物流渠道等多方资源,利用淘宝网、德阳供销社“金穗网”、“供销e 家”等平台将什邡农产品推向全省市场。二是以蜜芽集团川渝生鲜前置仓为经验典型,继续借助蜜芽等网销平台将什邡市鲜活特色农产品配送到全国各地带动我市水果、大蒜等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为什邡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广阔的平台,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2019年全年力争实现全市农产品年网络销售额1400万元。三是着力推进 “四川扶贫”申报。我们主动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四川扶贫”商标申报和使用工作,推动此项工作成为全市脱贫攻坚年度重点目标之一,纳入对各镇目标考核的内容。目前,全市已有红白茶业公司等9家企业的15个产品获得“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的授权使用证,为什邡农产品走出去积极出谋划策。(五)推动供销社与合作社融合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基层供销社与合作社的融合发展,整合上级项目资金、本级综合改革资金300余万元参股示范合作社。今年,组织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138万元。通过项目实施,稳定所投资基层供销社(农民合作社)既有收入,7个基层供销社营业收入达3300万元,同比增长20%以上,利润达到60万元,同比增张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