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资经营服务创新 切实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
今年,我省供销社按照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要求,不断深化供销社改革,紧紧围绕绕农业生产大局,强化夯实农资连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资经营服务创新,供销社农资经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经营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我省农资保供、稳价和深化服务工作取得成效,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上半年市场运行情况
据省供销社监测:今年,我省化肥价格全面下降,农资经营服务企业全面亏损。其中,尿素火车到站价和零售均价都比2013年同期下跌10%以上;碳铵、普通过磷酸钙和40%复合肥的火车到站价、零售均价比2013年同期下跌5%左右。6月末与年初零售价比较,尿素下跌11%、碳铵下跌2.8%、普通过磷酸钙下跌2%、40%复合肥下跌4.9%。农膜、农药价格相对稳定,目前全省杀虫剂零售均价2.7万元/吨,与去年同期持平;杀菌剂3.6万元/吨,同比增长0.6%;农膜1.4万元/吨,同比下降4.9%。1—6月供销社农资企业汇总毛利率4.2%,从去年底冬储采购到春耕化肥供应期间,尿素出厂价格下跌300多元/吨,价格整体处于购销倒挂状态,农资经营企业库存价差损失较大,企业大面积亏损,农资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储备风险加大。
主要原因:一是化肥总量产大于销。全国化肥产大于销,四川尤其甚。四川年产化肥接近500万吨,省内农业生产需求量250万吨左右。二是需求结构变化。高效复合肥需求量大增,单质肥需要减少,上半年全省供销社销售复合肥同比增长达32%,碳铵仅增长1.8%,磷肥增长5%。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增加,厂商直销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比例逐渐增加。四是测土配方施肥财政补助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据调查,农业部门将财政补助资金用于采购化肥、农膜,直接免费发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成为当前农资市场新动向。
(单位:元/吨)
二、所做主要工作
上半年,全省供销社认真履行为农服务职能,发挥行业优势和特色,通过密切监测市场价格和供求变化,全力以赴做好农资采购、调运、供应、监测和科技服务工作,有效保证了农资充足供应、价格相对稳定,市场有序运行,供销社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1-6月,全省系统销售农资商品137.1亿元,同比增长2.2 %,向农民直供农资58亿元,销售756.4万吨,同比增长12.4%;销售农药3.8 万吨,同比下降8.8 %;销售1.2 万吨,同比增长5.3 %;销售农用机械0.7亿元,同比增长19.5%;销售种子种苗饲料6.1亿元,同比增长11.1%。
(一)及时部署,农资储备充足。今年元月4日,省社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度农资工作的通知》,安排部署农资储备、供应和科技服务工作。各地供销社认真做好农资市场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和工作安排,加大化肥等重要农资商品的储备力度,将农资供应和服务工作列入年度综合业绩考核内容,确保重要农资商品储备充足、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达州、自贡、内江、绵阳、乐山等市供销社提早组织农资企业召开农资市场供求形势分析会、春耕备耕淡储座谈会,分析农业生产需求,化肥农药市场供应和价格走势,专题安排春耕农资备耕工作。遂宁市组团辖区供销社农资公司,深入省内德阳等地大中型化肥生产厂家,开展农资供应业务对接,促进农资经营企业与生产企业的联合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农资货源渠道。泸州市供销社在原有的供货渠道基础上,组织当地系统15家农资公司,拓展了与鲁西化工、新都化工、广西乐土等名优品牌化肥生产企业合作,采取总代理、总经销的合作模式,努力开拓农资商品的上游资源,为大春生产农资供应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据统计,全省系统承担了国家和地方化肥、农药分级储备任务120多万吨。其中,省农资集团公司承担了45万吨国家级,30万吨省级化肥储备任务;今年1-6月集团公司累计购进化肥338.9万吨,同比增长8.3 %。1-4月,全系统化肥平均库178.5万吨,同比增长17.9%;5-6月,全系统化肥平均库90.2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如下图:
(单位:万吨)
各级供销社农资企业通过强化管理,严控进销差率,平抑市场销售价格,我省旺季化肥供应价格低于邻近省市3—5%,由于农资化肥价格下降,上半年帮助农民减少支出2亿多元。
(二)加强监测分析,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总体向下等因素影响,全国农资商品特别是化肥市场持续低迷,我省化肥市场零售价格全面下跌并一路走低,尿素零售价格更创2010年以来的新低。
在农业生产用肥大县、粮食主产区以及化肥生产区,省社选择了19个区县和省农资公司批发、零售网点作为化肥市场监测点,确定了达县等5个省内铁路交通枢纽为化肥火车到站价格监测点,并于去年底按旬收集汇总监测数据,分析研判全省农资化肥市场形势走向,形成《四川省农资化肥行情分析报告》13份,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市场预期,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各地供销社都建立了农资价格预警机制,泸州、达州、广元等地供销社对当地化肥库存、销售和市场价格情况的实行实时动态监测,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三)发展连锁经营,确保质量安全。一是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今年,各地积极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加强农资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建设,不断提高连锁配送率,提升对终端网络的控制力和农资市场话语权,农资连锁经营已成为农资经营的重要流通方式。目前,全省系统已建成农资连锁配送中心384个,连锁网点3.1万个,农资连锁网点覆盖了全省96%的乡镇、65 %的村,农资连锁配送率达到72%。省农资集团公司在10多个市州建有农资配送中心60个,发展连锁经营网点5000多家,其中什邡配送中心年储备化肥5万吨,辐射周边10多个县区。
二是不断强化质量管理。省社及时转发了总社、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2014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各地积极做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农资质量监控机制,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杜绝假冒伪劣农资进入供销社流通网络,确保农资商品质量合格。全面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树立供销社网络品牌形象,引导农民购买供销社放心农资。资阳市社认真总结化肥、种子等农资供应中联销经营试点经验,采取“点到点”直接配送方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资成本,保证农资质量。各地供销社及时与农业、工商、质监、公安、物价等部门配合开展农资市场打假专项治理和市场监管工作,泸州、宜宾、广安、巴中、乐山等市州供销社在供应旺季集中开展了“送放心农资和科技服务下乡进村活动”,净化农资市场,确保农资市场的规范发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优化经营结构,开拓新型业务。全系统以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突破农资一买一卖的传统经营模式,在抓好农资储备销售、庄稼医院建设和科技服务等重点业务工作的同时,扎实推进服务创新,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大户,积极开展农资直供和科技植保服务,提升为农服务的规模化水平。取得了成效。
一是积极开展农资科技服务。配合总社庄稼医院建设与管理规范调研,大力推广我省先进经验做法,协助总社完成供销社庄稼医院建设与管理行业标准制定。推进县、乡、村“庄稼医院”与“四川网上庄稼总医院”联网互动,实现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提升服务水平。目前,累计建成庄稼医院9852个,建起省级网上庄稼总医院1家,市级网上庄稼医院13家,服务网点覆盖了90%的乡镇和40%的村,近10000名庄稼医生活跃在田间地头。1-6月,全省供销社系统开展试验示范田3.5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7.88万亩,技术培训、咨询服务55.31万人次,提供种子、种苗服务10584.35万元,发放科技资料48.21万份,市场信息服务9.53万条次,成为全国农资科技服务亮点。
省社邦力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经营服务方式,积极为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大户提供化肥、农药直供服务,平均每吨化肥为大户节约800-1200元。通江县社农资公司购买了20台机动喷雾器,组建5个机防队,先后为35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和17个特色水果种植大户开展植保服务。万源市社农资公司定期到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农资经营网点开展农资科技知识巡回培训,重点对农业生产基本情况与常用农资产品使用注意事项,农业生产资料商品知识,农资企业与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农资社会农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培训,并及时分析农资市场行情,发布疫情报告,帮助指导农业生产。广元市社建立了农化服务中心,主要从事农技知识宣传、培训、咨询和网络远程服务,利用“广元合作经济网”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了“农化服务网”,开设了实用农技、农资资讯、集市商贸等十余个栏目,定期出刊《广元农资科技》、《农化服务手册》,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信息不灵、缺乏技术等实际问题。绵阳市社与农办、农业局和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了全市首届《金种子》放心品牌农资进农家大型电视专题活动,在县市区重点场镇开展庄稼医生、农技专家现场咨询服务活动,面对面的讲解指导农资识假辨假、维权和科学使用等知识。
二是积极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与创业创富。围绕供销社传统优势行业,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力培养农村流通领域科技特派员和法人科技特派员,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引导农民创业致富。各市州供销社积极派出庄稼医生和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开展“技术走基层”活动。成都市先后派出1100多名农业科技特派员驻村入户,指导群众农业生产,每名科技人员联系一户专业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围绕农业生产和经营各环节,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推广,有力保障大春生产顺利进行。同时,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开展预约供货和放心农资进村入户活动,在保障农资供应的同时,开展农副产品换购业务,帮助农民解决临时性资金困难,促进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绵阳市积极开展:市县社领导联农资企业、保物资供应,农资企业联农资经营网点、送质量承诺,市县农合会、市旅游学校联科技人员、专合社、送知识培训,庄稼医生联农户、送科技服务“走基层、四联一保三送、助春耕”活动。同时,积极开展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预定预约农资产品和科技服务,有效解决群众切身利益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等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采取一对一上门服务,在核心区建立直销门市,派专业技术人员定点服务,建立病虫检测网,定点、定户进行配方施肥等方式。游仙区供销社上半年向区域内的6个生产大户等用肥户供应各类配方肥3000余吨。
三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肥使用。在系统内积极推广由农业农技部门测土配方、定点化肥企业生产、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销售配方肥的广元市典型经验,通过庄家医院、村级综合服务社,积极开展技物结合,提供种子种苗、指导生产管理等农资科技服务帮助农民人均增加收入。自贡市富顺县供销社农资公司利用现有的化肥生产企业和经营销售网点,积极开展测土配方肥生产和推广,参与政府采购,多次中标政府组织的测土配方肥生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资企业储备资金不足。按照各级承担的政策性储备任务量120万吨化肥计算,约需要资金22亿元左右,农资淡季储备资金占用量大。目前,供销社企业改制后,大部分农资经营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供销社农资经营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影响重要农资商品储备。
(二)农资储备风险逐年增大。近几年,由于农资市场行情变化,连续出现化肥冬季储备购进价格高,春耕旺季销售价格下跌的“高进低出”尴尬局面,给农资流通企业化肥冬储带来高风险。加之企业人工成本大幅增长,农资经营企业冬储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农资科技服务有待加强。我省供销社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但农业科技、市场信息进村入户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指导、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未根本解决。农资个体经营以“一买一卖”为主,技术服务欠缺,加之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突出,农民施肥用药科学知识缺乏,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对农产品质量带来一定安全隐患。
四、下步工作重点
当前,我省农业、农村正发生深刻变革,城镇化正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正加速推进,农业生产主体、生产方式、生产结构正在加快调整,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成为现代农业重要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热点,减少化肥、农药施用,保护环境的呼声高涨。农资流通企业经营效益逐年下滑,农资行业的发展处于历史性转折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农资经营服务创新的必要性、紧迫性,强化指导、协调和服务,推进农资经营服务创新,切实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经营结构,完善服务功能,巩固提升供销社在农资流通领域的主渠道地位。按照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大力推进农资经营服务创新工作的通知》(供销农字【2014】40号)要求,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创新农资经营,着力推进农资经营方式和经营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构建连锁配送体系,提升连锁配送率,增强对网络终端掌控力。借助新网工程、万村千乡等项目支持,新建、改造农资配送中心,完善仓储、配送、分销、服务功能,增强其枢纽和辐射作用。加强重点区域网络终端建设,加快建设和改造示范店、庄稼医院,领办专业合作社,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精准、专业、集约服务。
依托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寻求战略合作,发展总代理、总经销,提升资源掌控力。巩固化肥、农膜经营优势,积极拓展农药、种子、农机具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提升经营效益。
(二)创新农资服务,着力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平台
进一步加强庄稼医院规范化建设,提升发展质量,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利快捷、管理规范、技物结合的科技服务平台。跟踪服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定制服务引导销售,形成按需送货、因地配肥、技术到户的一条龙模式,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农资企业要由过去单一提供产品向提供全程综合服务转变,要从赚取农资差价的中间商成为农业产业链条中的物流商和服务商,与农民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三)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整合现有资产、资源和资金,通过资本联合、资产收购、兼并重组、股权置换、项目合作、品牌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培育壮大供销社有控制力的农资企业。通过政策支持、项目引导,突出流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加强配送中心、农资市场和网络体系建设,将资金和项目向农资骨干企业倾斜,加强农资骨干企业基层网点、信息等资源整合,把基层农资经营的网络优势与骨干企业的信息、资金、政策优势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供销社农资网络主渠道的协同效应。同时,积极推进农资企业机制体制创新,提升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四)推进诚信经营,向农民供应放心农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采购管理,严把质量关;全面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并严格按照总社制定的行业标准规范运营,杜绝假冒伪劣农资进入供销社流通网络。树立供销社网络良好的品牌形象,引导农民到供销社购买放心农资。
(五)完善政策调控,弥补市场失灵。积极争取支持,建立地方政府重要农资分级储备制度,保证春耕旺季市场供应和救灾应急需要。(省社综合业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