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动态

坚持精准管护 助力脱贫攻坚——资阳市创新“343”产业管护新模式

  • 时间:2020-07-03

  • 浏览:587

  • 来源:资阳市供销社

  • 作者: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资阳市供销社坚决落实省市关于“三农”工作安排部署,深度聚焦贫困村产业发展缺劳力少技术、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争取政府购买服务,整合系统资源优势,2019年以来为11个贫困村2900余亩扶贫新植产业开展管护服务,切实推动供销扶贫取得实效。

组建三支队伍,确保“有人管”。充分整合各领域各层次为农服务力量,选优配强产业托管服务队伍。一是聘请指导队管理培训。聘请龙头企业管理人才、行业部门农技专家、致富能人种养大户等组建指导队4支,立足管护产业实际,采取“理论培训+现场教学+云端授课”的方式,开展“一对一”“个性化”精准培训1180人次,全程把关管护服务,指导科学栽种、规范作业。二是组建服务队具体实施。遴选管护村思想政治好、群众基础好、有一技之长、有致富意愿的青壮年劳动力160人,成立产业服务队10支,全程接受指导队管理培训,具体开展施肥打药、除草修枝等管护服务。与供销社签订务工合同,在提能的同时增收54.8万元。三是成立监督队全程把关。将阳光管护、民主监督贯穿始终,邀请行业主管部门、乡镇业务干部、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等成立监督队3支,通过事前农资清点、事中作业认定、事后签字评价的方式,全过程、多维度监督管护作业是否规范科学、管护效果是否达标等。

注重四项规范,确保“管得好”。突出源头规范、关键要素统一,经充分协商签订管护合同,着力提升产业托管质效。一是规范服务项目。广泛征求行业主管部门、乡村党组织、村民代表等意见建议,确定施肥、除草、病虫防治、修枝整形为固定服务项目;由管护主体根据新植产业培育实际情况,机动确定灌水等服务项目,提升服务针对性。二是规范技术标准。对于确定的服务项目,逐一细化作业次数、适用对象、技术标准和保底成效,目前已开展除草施肥、修枝整形、病虫防治等服务89次,管护产业长势良好。完善管护权责清单,明确贫困村“两委”协调用工、理沟防涝、区内间作监管等责任。三是规范农资供应。实行管护农资供应订单配送制度,管护以来集中购置使用农资201吨、农机具68台次,保证了管护农资需要。实行农资统一存放、公开核准、监管使用、封存造册全链条规范管理,纳入管护监督队全过程监管。四是规范验收付款。管护服务一年一验收,实行双评双验证制度。由甲乙双方初验管护效果,行业主管部门按照不低于管护面积15%的标准开展抽查,复验管护成效。根据验证结果差异化支付费用,合格率90%及以上全额支付,75—89%同比例支付,低于75%不支付。

强化三种保障,确保“管得久”。注重强化组织领导、统筹调度,延长管护链条,推动产业管护向纵深发展、向常态转变。一是让利于民确保满意度。突出管护服务公益属性,按照低价优质的标准,坚持基层社微利或零利润营收,加强管护生产要素投入,彰显供销社为农、务农、姓农宗旨,做到让利于民、组织放心、群众满意。二是督促调度压实硬责任。建立产业管护联系协调机制,供销社与农业农村局、扶贫办等部门动态互通信息,定期组织现场勘查调度,督促管护双方落实合同责任,指导乡镇党委加强监督保障,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形成了工作合力。三是延伸服务提升附加值。将产中管护向产后服务延伸,待管护区域农作物成熟后,帮助打通销售渠道,提升管护附加值和影响力。雁江区计划将管护产业纳入祥符镇惠农供销社电商平台,乐至县将待管护产业挂果成熟后,优先纳入供应链协会供销平台,帮助畅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