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嘉陵区供销社深入贯彻“服务立社、经营兴社、项目强社、联合合作”发展理念,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及合作制基本原则,以党建为统揽,以改革为主线,加快供销社综合改革,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惠农活力。一是创新管理体制。立足构建双线运行体制机制,及时调整机构编制,注册成立电子商务公司、新世纪供销公司,与省社云背篓公司合作成立南充市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合署办公,形成社企分开、上下贯通、整体协调运转“双线”运行机制。二是完善监督机制。成立区供销社资产管理委员会,出台《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将机构设置扩大至乡镇供销合作社,填补基层社资产管理空白。全面实施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通过推行机关派员到企业兼职、资产经营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专项督查等措施,健全完善社有资产外控和内控相结合管理体系,形成职责明晰、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和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探索发展路径。积极探索“三社”融合发展路径,坚持党建引领、党政推动、供销主抓、合作办社原则,与乡镇合作组建乡镇级供销合作社24个(含城市供销社5个),实现了乡镇供销社全覆盖,主任由乡镇农业中心主任兼任,经营管理人员由乡镇推荐后考核确认。下一步将组建村级供销社52个,有效盘活村集体资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创新服务供给,提升惠农能力。一是延长基层触角。通过社有企业领建、联合乡镇党委政府和社会力量合建方式,强化基层供销社建设。培训农村电商人才380人次,全面推进“1+24+260”电商体系建设,建成区级电商运营中心1个、乡镇级电商服务站24个、村级电商服务点260个,实现143个贫困村全覆盖。二是拓展服务领域。以下属企业南充市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为载体,主动承建总投资4050万元的“嘉陵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项目已全面建成,运营良好。积极申报争取总社“新网工程”示范项目,拟投资800万元,建设电商物流配送和仓储中心。利用“供销综合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开展农产品预冷设施建设,已建成420立方气调库。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将电子商务与种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产业、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以“长寿嘉陵”为主题,入驻扶贫832网络销售平台。借势借力,与抖音、快手、淘宝等合作,电子商务交易额再创新高。1-9月,区供销系统电子商务销售额达4395万元,同比增长185%。三是提升管理效能。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宣传指导合作社和农户依据相关标准进行种植、加工、包装等活动;引导农产品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鼓励合作社和企业注册产品商标,引导符合条件企业和产品申报“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使用权。开展农民手机应用APP技能培训、电商创业培训和直播培训等。率先成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自建“中国农夫商城”电商平台及线下体验馆(嘉陵区扶贫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自2016年1月上线营运以来,入驻商家59家,上线产品305个,实现交易额逾2000万元。
创新联合合作,形成惠农合力。一是横向到边促进内部融合。以电子商务为纽带,织牢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等传统业务经营网,搭建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经营体系。以基层社为平台,发挥供销合作社“立足农村、扎根农业、服务农民”服务网络优势,构建起“全社一张网、全社区一盘棋”发展格局。二是纵向到底加强外部合作。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加强与涉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合作,壮大供销合作社综合实力。紧抓东西协作、浙江对口帮扶机遇,与武义、婺城等县区合作,利用其“武阳春雨”电商平台及“供销农贸城·嘉陵展区”做好嘉陵农产品宣传、销售,在婺城区设立嘉陵农特产品定点销售、展示专区,通过线上订单、线下配送方式,销售嘉陵农特产品800多万元。三是持而不懈抓实消费扶贫。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服务规模化+农民组织化”优势,围绕农村电商综合服务需求,整合现有资源,依据产业发展布局,合理规划和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站和仓储中心,集中收购、集中配送,架设为农服务“直通车”“连心桥”。疫情期间,依托电商平台推广销售嘉陵“春见”柑橘23.7万斤,销售额186万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190户400多人增加收入48万元,实现众人均增收1200元。累计销售农特产品近1000万元,带动近1000余户农民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