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资中县供销社紧跟形势变化,把握发展规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实现了从体制改革求生存到服务“三农”谋发展的根本转变。在内江市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下发《关于开展“三社”融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试点的实施方案》(内农改〔2020〕2号)的文件之后,县供销社进一步深挖新型基层社“三社”融合发展模式潜力和活力,在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层社生存能力和农民专合社规范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为资中县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一、成效显著
1、“三社”融合模式,重构农村发展路径。“三社”融合模式是以组建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为纽带,以村集体经济为龙头,以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搭建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逐步将新型基层供销社服务范围从农资、农产品销售等传统业务拓展到电子商务、办公用品、土地托管、垃圾清运、工程建筑等新型业务,使基层社服务领域得到极大拓展,实现农民得实惠、村集体得效益、供销社得发展的“三赢”格局。
2、“三社”融合模式,助力发展潜力再提升。启动基层社“三社”融合试点以来,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农服务水平和基层社业务拓展方面成效显著。
一是太平镇盛泰供销社为解决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难点,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整合村集体经济7个入股基层供销社,通过拓展经营范围,发展连锁经营,建立经营网点218个,1-3月实现销售额2000余万元,并呈持续增长态势。
二是高楼镇茂辉供销社紧紧围绕“不知火”产业,整合村集体经济22个入股基层供销社,通过建种植基地、分拣中心、冷链存储基地,实现了产业整合、农民增收、基层社盈利和村集体经济壮大等多方共赢。2020年,帮助种植户销售不知火5万斤,产生经济效益15余万元。
三是公民镇党委、政府率先推出“3+1+5”发展模式(即“集体经济+县供销社+永利乡鹰公司”+“镇党委政府”+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种殖大户、小微企业等5类农村经济体融合发展模式),成立资中县邦民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旨在调整优化产业整体结构,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产及周边农业产业等资源,真正做到“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入城”。邦民供销社成立1周之内,帮助水果种植大户销售血橙8万斤,解决14名离任村干部再就业。
二、典型做法
(一)拓宽视野,破解人才瓶颈。一是在村“两委”中选拔领头人,参与组建新型基层供销社,并让其在基层社中持有股份,带头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助力农村服务型基层供销社组建;二是指派单位干部到基层社指导工作,把握整体方向,统筹协调县联社、镇党委政府、基层社三者协助共建基层社。
(二)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三社”融合即“供销社合作社+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模式,是以基层社为纽带,以村集体经济为龙头,以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搭建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形成资源、资金、市场共享,经营、利益、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三社”融合模式首次把村集体经济嵌入镇级新型基层供销社组建和发展,在改制后无资产、无人员、无业务的空白镇,通过整合“三社”资源优势,重振经营业务,重构服务网络,合力为周边群众提供技术培训、物资供应、土地托管、农机租赁等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农民得实惠、村集体得效益、供销社得发展的“三赢”。
(三)拓展功能,搭建服务平台。一是完善农村综合服务社,搭建农资销售平台。通过农村综合服务社,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植保门诊、处方供药等“一条龙”服务,把绿色有机的农资、高产优质的种子、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农技设备等生产要素送到农民身边,平抑市场价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做到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二是创新业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通过积极引导,逐步将新型基层供销社服务范围从农资、农产品销售、烟花爆竹等传统业务拓展到电子商务、办公用品、植保服务、土地托管、汽车租赁、垃圾清运、工程建筑等新型业务,使基层社服务领域得到极大拓宽。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新型基层供销社争取镇村公路、厕所革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取新收益,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可推广复制经验
按照“党政推动、供销主导、强化合作、农民参与、综合服务”的原则,在乡镇党委、政府的推动下,采取“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吸纳当地农民、各类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经济能人、村“两委”负责人以及原基层供销合作社下岗职工等组建新型基层社,合力为群众提供电子商务、办公用品、植保服务、土地托管、垃圾清运、工程建筑等农业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