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供销社系统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供销社关心支持下,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创新拓展经营服务,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在助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0年,全市系统实现销售104亿元、农产品购进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亿元、汇总利润1.28亿元。“县基一体化”统筹运营管理做法,被省供销社作为全省改革成果案例推荐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系统综合业绩考核位居全省第一。
一、牢牢把握为农服务根本方向
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要求和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为农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为农服务方向不动摇,把为农服务成效作为衡量工作的首要标准,始终做到为农、务农、姓农。牢牢把握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这个核心,把是否在组织上和经济上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志。牢牢把握市场化改革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既体现党和政府的政策导向,履行好社会责任,又顺应市场经济规律,转变行政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的办法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切实增强经济实力,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二、搭建为农服务基层组织平台
规范基层供销社建设。按照强化合作、农民参与、为农服务的要求,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采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不断强化基层社与农民在组织上和经济上的联结,建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经营实体、为农服务载体、合作经济联合体性质的基层供销社。实现了全市基层供销社乡镇全覆盖,大多数基层社达到了农民出资、农民参与、农民受益的要求。建成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命名的“标杆基层社”16个,数量居全省第一。积极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采取以供销合作社经营设施、场地、资金等出资方式,与农民共同组建合作社,带动农户开展合作经营。拓展农民合作领域,发展土地流转、农机、消费、公共服务、资金互助等产业型和服务型合作社。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635个,建成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1个。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采取“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办法,从规范章程、依法登记、业务拓展、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社务公开等方面,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引导,创办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4个。大力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积极开展“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开展“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活动,将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开展综合服务社星级社创建活动,建成农村综合服务社1365个,其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命名的“五星级农村综合服务社”15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建成农业生产服务中心53个,庄稼医院841个,各类经营服务网点4267个。
三、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系
围绕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积极探索适应各类农业生产特点的服务模式,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初步构建了“3×(4+N)”的为农服务体系。市、县区依托社有企业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至少开展土地全托管、农资采购、集体经济理财、电子商务运营等4项服务;乡镇依托基层社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至少开展土地半托管、农产品收购、资金互助合作、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等4项服务;村社依托社区综合服务社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至少开展农村电商、再生资源回收、庄稼医院、农机农技等4项服务。同时,三级服务主体根据当地实际,拓展“N”项新型服务项目,不断延长服务链条。充分发挥市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各自优势,狠抓土地托管、农技服务、供销云会计服务、电子商务、农产品流通等农业生产服务。
四、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手段
着力推进为农服务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努力为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耕、种、管、收、加、贮、销系列化服务。采取合作经营、订单服务、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和全托管、半托管服务模式,开展耕、种、管、收、加、贮、销等环节的“保姆式”“菜单式”系列服务。市供销农资集团按照“产前垫资、产中服务、保底回收、按产分成、二次返利”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9千余户农户发展藤椒种植8万余亩。去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土地托管面积42万亩,辐射带动小农户30余万户,构建了“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的生产服务新格局。创新农资服务方式,推动农资销售与技术服务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与陕西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合作,组建了广元“大农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农业科技及信息服务直接送到农民的手中,用互联网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和普及。大力开展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去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10万亩。
五、推动农产品多渠道产销对接
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动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努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助农增收。依托社有企业搭建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构建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的流通链条,让广大农民从流通环节分享到更多收益。建成600㎡ 广元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厅和10000㎡农产品配送中心,加大“广供天下”网上商城的运营力度,去年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3.9亿元。开拓销售市场,与成都老邻居等5家大型企业合作销售广元优质特色农产品,组织广元10余个农产品品类上架伊藤洋华堂,与市文旅集团合作开设4家“广元七绝·广供天下”农产品专营店,与360多家机关、学校食堂开展农产品直配业务。组织全市383家企业(占全省2924家的13.1%),1128个产品(占全省6131个的18.4%),申报、认定、使用“四川扶贫”集体商标,去年销售扶贫农产品2.1亿元。帮助253家企业4275个产品入驻全国“扶贫832”平台,入驻企业、上线产品和成交金额均居全省第一。
六、拓展丰富农业生产服务内容
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促进资源循环和农村环境保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行政推动、部门联动、建设回收网点、引进加工企业、建立补贴机制等方式,构建起废弃农膜收集和处理体系,推动农膜使用“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同时,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创造条件开展农药瓶、袋等有毒有害包装物的回收,同有资质的企业签订处理协议,全力推进全市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处理工作。去年回收废弃农膜1100余吨,回收率86%,处理加工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