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建强主体躯干。按照“县政府主导,县供销社指导,各乡镇筹建”思路推进基层社重建,联合县国资办整合闲置国有资产解决办公用房及经营场所选址难题,目前,全县新建镇级供销社23个、村级供销社28个,新建、改建农村综合服务社257个,基层社、综合社覆盖率达100%。同时,通过“基层社+村支+经济能人”三种途径,拓宽基层社负责人选任渠道,其中村社干部占52%,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占48%,全面配强基层社带头人。
二是突出供销职能。为畅通农副产品流动,稳定市场供应,县供销社以各基层社为阵地,以农副产品批发配送中心及城乡商贸综合体为经营主体,帮助种养基地、家庭农场、散户的农副产品流通。目前,已与多家学校、老年康养中心、机关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生鲜农产品及日用消费品直供服务。月均供应粮油、果蔬达50吨左右,销售额达25余万元。
三是创新特色经营。为解决土地碎片化耕种、分散经营、撂荒地多等问题,部分基层社创新推出“基层社+村集体/其他组织+农户”托管模式,整合土地种植绿色水稻、李子、花椒等特色农产品,为农户提供种、施、耕、收、销全程服务,并吸收当地种养能手作为技术员为周边区域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县供销系统全托土地覆盖面积达2800亩,为农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1万余亩,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带动了袁市镇、九龙镇等周边农民1000余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