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生虫,涝生病。前段时间,鲁西南地区,因为干旱,“苗一出来就有虫咬”。
聊城市高唐县智慧农场负责人罗腾并不担心。今年,智慧农场的玉米管理不再追着天气跑。空气湿度、光照强度、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病虫草害等情况,罗腾随时都了如指掌。这源于一个平台——高唐县农业数据管理平台。
去年10月,高唐县政府将位于琉璃寺镇营马新村的500亩土地,作为无人化作业示范田交给高唐县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坐标农服公司运营,搭建农业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智慧农场。
智慧“铁牛”田间纵横轻松种好地,无人机施肥撒药作业效率翻倍,智能手机远程实时掌握农作物生长情况……这个春夏,小麦、玉米种植管理没有了距离概念,罗腾守着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和一套系统,实现“坐在办公室里种地”。
这样的场景,曾经让农人们可望而不可即,如今在高唐县供销合作社照进现实。
“坐在办公室里种地”
玉米播种时,一款多功能、免耕玉米无人播种机,自如地按照设定的轨迹和速度自主行驶,并自动播种、自动转弯、自动变速。“这台机器集深翻、旋耕、施肥、镇压、播种等功能为一体,只需在手机中调节作业模式,不需要停下更换设备。”罗腾轻点手机,相较传统农机作业,智能农机标准化更高,避免了耕地深浅不一、播种不均的问题,更省时、省力和精准。
解放人力,是农人们对智慧农场的共识之一。罗腾2021年大学毕业,加入坐标农业服务公司,掌管500亩托管土地,田间劳作也大多机械化,但风吹日晒的辛苦、居高的人工成本等情况并未改观。“最累的活儿是到地里察看苗情,从早上一直到天黑,才能把四五百亩地全部查看完。”罗腾回忆。
“从天上到地下,全过程动态反馈、修正作物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在罗腾眼中,数据管理平台好比种地“管家”,田间架设的物联网设备、“四情”检测系统,让这个“管家”有了“智慧大脑”,实时搜集田间管理信息。“管家”通过分析采集的数据,定制化给出作物管理方案,每一处地块不尽相同,田间管理一目了然,简单、精细、高效——“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浇水打药”,都在手机农事APP上清晰可见,“一键”完成。
高唐的智慧农场实现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让种地这种“老把式”涌动新的生产力。
在我国,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趋势日益明显,遥感卫星、传感设施、5G网络、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更新迭代,科技的加持、现代的农业模式,让“罗腾们”觉得种地新颖有趣。
“相信数据,不只在于它精准高效,更在于它是年轻人愿意参与的农业模式。”在坐标农业服务公司总经理王尚泉看来,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看天吃饭”到“看屏种地”,即使是不懂农业的外行,也能轻松“慧”种地,“谁来种地”将不再是问题。
在农业生产信息化路上“破冰”
智慧农业的成效显而易见:“智慧农场今年小麦平均亩产1100斤,相较普通田块,节省人力超140个工日,节肥减药超5%。”王尚泉说,根据抽样统计数据,智能农机实现了作业效率提升60%、人工下降50%、土地利用率超95%等作业目标。
他坦然,智慧农业虽好,但投入成本高,除了平台较高的开发运营费,仅配套的智慧农机,一台(套)就比普通人工农机价格高出一半,作为智慧管理平台的定制产品,也未纳入农机补贴范畴,多数种植大户都望而却步。
当然,这也并非无解。
他认为:“如果全县80万亩土地,或者一半土地成方连片,都用上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规模化经营,将大大摊薄上述生产成本,就能算好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账。”
放眼全国“三夏”,越来越多的智慧农机大显身手,展科技、“秀”神技;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循着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创新生产经营模式,释放“无人化作业”魅力,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