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供销合作社 打造“供销+”基层服务体系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 时间:2024-07-30

  • 浏览:1174

  • 来源:绵阳市供销社

  • 作者: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供销合作社紧紧围绕综合改革主线,以服务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根本,通过“供销+”多种融合发展模式,着力建强基层服务组织,不断拓展新型业务,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目前安州已建成基层社19个,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17个、烟花爆竹网点47个,基层组织服务网络建设初见成效。 

一、“供销+乡村旅游”,融入安州全域旅游。一是通力协作赋能,打造“休闲”供销服务驿站。采取“供销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模式,在黄土镇桑河路旅游干线利用新建的国有旅游观光用房与安州区仁民家庭农场联合合作组建 村级供销合作社,投资40万元提升驿站服务功能,完善设备和设施,打造集休闲露营、便民超市、农产品购销、餐吧、智慧充电等为 一体的供销旅游休闲驿站。二是深挖红色资源,打造“红色”供销服务中心。千佛镇老望沟村依托红军在千佛的红色历史遗迹,深挖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条集研学、旅游、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红色走廊”。千佛镇供销合作社主动参与红色村组织建设,在红色旅游步道区新建具有“供销历史文 化”、展现“背篓和扁担”精神的农特产品展销区和“红军食堂”,年均接待各类旅游团体100余批1万余人次。三是依托粮油景区,打造“传统”供销消费场景。龙泉村供销合作社位于粮油产业园区景区和花海稻香骑游观光带的核心位置,该社不仅为周边群众提供日用品消费也积极融入参与文旅活动,在“油菜花节”“自行车骑行赛”等重大活动时节保障物资供应,提供便民服务;在农资供应方面立足保障粮食安全,对接市社“农资在手”集采集配平台进一步降低农资采购成本,实现供销合作社和农户双赢。自今年2月开业以来,销售额已达25万元。

  二、“供销+产业发展”,服务 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围绕产业园区, 建设服务主体。按照“一园一社” 的工作思路,在省五星级粮油园区、 柑橘园区、稻菜园区、猕猴桃园区 和中药材园区共建基层社5个。各基层社和农机合作社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智能配肥、技术培训、农产品购销等“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探索“粮食银行”储粮新模式。各基层社年农机作业服务面积达10万亩次,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面积近20余万亩次,农业技术培训2000余人次。二是围绕多赢基础,密切利益联结。坚持“供销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合社”融合发展模式,以密切与农民群众利益联结为核心,以农民群众为主体,采取市牵头、区监管、镇领导、村参与“四级”联建基层社19个,有村集体经济股东72个,农民社员0.6 万人。基层社在股份分红、劳务输出、技术培训、生产合作等领域开展深度融合,紧密与农民、群众利益联结。例如圣康供销合作社社员年分红金额可达 200万元,新光村供销合作社每年组织务工人员1000余人。三是围绕品牌建设,畅通产品销路。以推广“天府乡村”公益商标为带动,围绕“两品一标”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区有“天府乡村”认证企业8家,涉及商品证书29个;大力参与“安州猕猴桃”“安橙飘香”等品牌培育,“安州猕猴桃”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推荐系统产品参与“绵阳三推”“供销大集”等大型活动,新光村供销合作社承办“安州区猕猴桃首届电商节”,2023年安州供销系统农产品销售额达3500万元。

  三、“供销+基层治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实施“党 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将供销合作社办到镇、村,助力乡村治理,共享发展成果。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基层组织机制体制。基层社建立之初就同步建立“三会”制度,完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按照《公司法》全面实行现代公司化运行经营管理机制,鼓励村“两委”负责人参选基层 社负责人,从而选优配强“领头雁”;广泛吸纳壮大党员“先锋队”,动员党员和群众入社,积极参与基层社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实现监事会监督、党员代表监督、群众代表监督的共管格局。二是坚持服务引领,强化新型经营主体管理。采取市区联动组建绵阳市众合三农会计服务有限公司,有效整合省社综合改革发展项目资金和农业农村等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广“供销云”会计服务平台,为各类经营主体 提供代理记账、财务咨询、纳税申报、代办工商、项目指导等服 务。目前众合三农会计服务公司 已累计为全区 150 多家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提供规范的财务管理服务。三是坚持资源整合,建设多元乡村治理体系。基层治理点多、面广、任务重,供销合作社积极主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在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利用回收、诚信体系建设、遵规守法、文明新风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积分兑换制”“信誉评比”等方式,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四、“供销+农村要素”,激活农村发展资源。充分发挥“市 (区)交易、镇审核、村收集” 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作用,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行为,保障交易主体合法权益,推动农村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一是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发展。安州区社深入贯彻落实《绵阳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组建“土地银行”,农户将闲散地、零碎地“零存”进“土地银行”,“土地银行”依托市、区社联建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通过竞标方式“整贷”给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规模发展。自平台运行以来,中心已累计交易鉴证443宗,流转交易面积6.12万亩,流转交易金额2.18亿元。二是盘活闲置农房,助力文旅蓬勃发展。以服务发展特色民宿为契机,良性有序地引导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参与房屋改扩建、投资农旅产业、消费本地农业产品等活动,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产权交易中心采取“网格化”服务方式,深入蝴蝶谷、枫香村等民宿聚集地开展“零距离”鉴证服务,为安州民宿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全区已办理闲置农房交易12宗。三是加强金融合作,补齐发展资金短板。认真贯彻落实省社与省农行合作战略部署,加强与本地金融系统业务对接,在基层社网点增加金融服务业务内容;参与安州区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权抵押担保、有偿退出试点区工作,从资产评估、平台建设、信息管理、权证抵押、有偿退出等方面全流程跟踪服务,积极宣传推广“绵州农房增 信贷”,全区已为490户农户授信1.25亿元,有效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金融支持,让金融红利浸润更多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