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问题一直是行业内的痛点、难点。其中,产后保鲜处理是农产品上行至城市的首只“拦路虎”。保障果蔬一路“鲜”到餐桌,还需从田间地头抓起。
近年来,在广西公共服务型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的战略布局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社推动冷链配送服务网络向乡镇、农村下沉,在冷链物流节点地区、优势产业集中区牵头组织建设小型产地田头冷链中心,做好“最初一公里”文章,助推农产品高效流通。
助力农产品上行
一场不谋而合的行动
初秋时节,百果飘香。眼下,在百色市右江区大和村种植户何焯的果园内,一颗颗芒果挂在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些芒果即将开启一段远行之旅。
“芒果采摘下来后会第一时间送到全程冷链田间处理中心进行预冷,随后送往上海、浙江等地。”何焯说,得益于全程冷链田间处理中心项目,今年他开拓了省外销售业务。
何焯口中的全程冷链田间处理中心,便是由广西区社牵头组织建设而成。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农业产业链条上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小微企业,抗流通风险能力有限,需要田间公共型冷藏保鲜设施,满足田头贮藏保鲜和产后处理需要。”
2023年5月,广西区社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农产品流通问题达成共识,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组织网络优势和中集的行业技术优势,落地首个合作项目——百色全程冷链田间处理中心。该中心拥有占地3000平方米的工厂、1200平方米的移动冷库、2条芒果处理分拣线,每天可处理芒果100吨左右,存储能力720吨以上。
“在处理中心预冷、储存芒果,既降低了坏果率,又延长了芒果的上市期。通过错峰销售,可以获得更高利润。”何焯表示,几天后还有一批芒果运往泰国。
芒果对储运环境、采后清洗处理的要求更高。为抢占“鲜”机,广西区社通过“供销+中集+农科院+公司+农户”多方联合合作模式,让全程冷链田头处理中心获得更多技术加持。同时,广西区社还制定了芒果采后低温精准催熟技术体系,有效提升芒果香气和风味、显著降低炭疽病发病率,提高了芒果采后品质和储运期。
算好“经济账”
为农户谋利
“田阳区芒果种植较为分散,传统大型集中式的冷库并不适用于开展中小规模生产的农户及农民合作社。”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百色全程冷链田间处理中心配备小型移动冷库,在提升果品锁鲜技术的同时兼顾适用性。
“百色全程冷链田间处理中心既有更符合存放芒果产量的库型,又按天来收取租金,非常划算!”何焯说。
农产品损耗降下来,产业效益提上去,广西区社力争从农产品的高效流通中为农户争取更多利益。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处理中心将挽回的损耗成本,一部分用于扶持更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小微农业企业,通过适度提高芒果收购价、降低冷库租金、提供更多服务等方式让利农户,以此让农户生产更有动力,产出更多好产品,从而进一步推动百色芒果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何焯不仅扩大了销售半径,还实现了芒果商品化处理后销售。“现在,芒果每公斤较之前至少多赚六毛钱。”何焯说。
去年以来,广西区社在广西荔浦、永福等多个特色生鲜产品产区进行布局,与当地供销合作社合作,以共同投资建设、合作运营、资产租赁等方式,加快全程冷链田头处理中心的复制推广。
荔浦芋头是荔浦市的支柱产业。处理中心研发出第一条荔浦芋头加工分选线,通过定制化的清洗、脱胶、灭菌、愈伤风干、冷藏等处理,将芋头的损耗由原来的35%以上降至10%以下,最长存储期由15天延长至90天以上。
“为了重构生鲜供应链生态,让农产品高效自由地流通,广西区社按照‘1个县级冷链物流集配中心+N个产地保鲜仓(地头冷库)+N个移动冷库’的模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型冷链物流骨干网。”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区社还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智慧物流,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仓储、分拣、配送、增值服务等一体化快递物流配送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上行效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
责任编辑: 周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