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坚持“管好”与“放活”两手抓,积极推进社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从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合作创新出发,加速社有企业从重“经营”转向重“服务”,从重“量”的扩张转向重“质”的提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供销力量。
龙头带动 “链”动发展 茶、粮、棉、渔、虾、果、菜、药、肥……当下,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围绕特色产业,“链”动发展,释放着无限动能。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发挥骨干企业优势,确定特色产业链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既包括湖北省茶业集团、湖北供销粮油集团、湖北省银丰集团、湖北再生资源集团等湖北省社直属企业,也涵盖荆门市荆粮集团、潜江供合实业有限公司等市、县社直属企业。省市县三级发力,树品牌、布大仓、做项目、建联盟,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在湖北省仙桃市,一场科创“重塑”棉田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湖北省银丰集团与省农科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监利、仙桃、钟祥等地开展机采棉种植试验和示范推广,打造内地机械化种植示范样板,推动科研成果规模化实践应用,改变省内棉花传统种植模式。 “从2022年的200亩,到如今的4000亩,3年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银丰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银丰集团第一次将“滴灌+水肥一体化”机采棉种植模式引入湖北,建成第一块超过1000亩的机采棉连片试验田,第一次实现湖北棉花机械化采收、一体化打包等多项突破。 湖北省茶业集团推动品牌推广提效,积极参与省域茶产业公用品牌打造,研发的“黄鹤”牌茉莉花茶,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2023年茉莉花茶产品质量调查活动”中获得三星产品的荣誉称号;赵李桥茶厂研发分中心全年开展研发项目27个,给传统茶叶生产插上新质生产力的翅膀。 在素有“鄂东粮仓”之称的黄梅县,一座现代化粮仓拔地而起。2023年,湖北供销粮油集团在黄梅开工建设粮油加工、仓储项目,推动“中国供销粮油黄梅粮食仓储中心”做大做强,扩大黄梅北粮南运和中部粮食集散地的影响力,打响“黄梅香稻”区域品牌。目前,省属社企还有17个供应链建设新项目正在建设,建设投资规模50亿元。 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地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效益更多地留给农户,各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打造多种联农带农模式。湖北供销农服集团、湖北供销粮油集团采取“三方持股(供销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十服务(育、耕、种、管、技、收、烘、储、加、销)”模式,助力农户每亩节本增收280元。湖北省茶业集团建成核心茶园基地3.6万亩,辐射周边茶园20万亩,年产能1.7万吨,带动宣恩、竹溪、秭归、赤壁等地 87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500元。 共享渠道、开放融合。龙头企业通过引入各行业优秀企业,凝聚各方优势形成互补共建平台,做大经营规模,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进一步强化自身整合能力与产业链引领能力。 拥有棉花种、加、销、存完整产业链布局的湖北银丰公司加大与系统外单位的联合合作,在种植环节,旗下伽师中加基地与兵团种植企业新疆地邦恒信公司成立合资平台,完成流转土地7000亩,坚持走棉花“种植+加工”发展经营方针。在贸易环节,旗下银丰化纤成功引入行业优质民营企业湖北金广嘉公司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棉花+化纤”一体化经营。 2023年11月,湖北省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湖北省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湖北供销回收”小程序,开展“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业务。今年“两新”政策出台后,湖北省商务厅指定湖北省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承接打造全省再生资源回收平台的任务。再生集团将“湖北供销回收”小程序进一步升级打造为“湖北省消费品以旧换新公共服务平台”,承担全省家电、厨卫、家具、电动自行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发放工作。利用县乡村供销合作社回收网络,在城区形成了“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上门服务”模式;在农村形成了再生资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实现了农村干垃圾的加工利用。 共筑平台 “网”连城乡 打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2024年5月23日,湖北供销集团建设的湖北城乡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农资、粮油、棉花、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五条产业链在这里聚链成网,推动商品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有效提升城乡流通质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市场保供。 点开湖北城乡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网站,农资买卖、日用品采购,棉花智能比价,可回收物一键回收……用户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数字化平台聚焦汇集信息、业务协同、供需对接、交易撮合、市场行情等网络服务功能,加快迭代升级,构建从供应商到终端客户的“垂直供应链”体系,将56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合入网,搭建起农户与市场、市民与产品互通互惠的桥梁。 在日用品产业链平台网站的供需磋商专区,销售价格、产品数量、产地介绍、需求品类、采购数量等信息一目了然,交易便利性、安全性大幅提升,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目前,平台上线用户(个人、企业)15.68万个,信息发布23834条,上半年实现产业链交易额143.25亿元。 平台汇集信息资源,社有企业终端发力。省市县三级联动,以资本为纽带,开展交叉持股合作,实现全省系统6万余个终端串点成线,其中包括配送中心400余个、直营店9000余家、仓库2500个、农批市场200余个,“小、散、乱”的网点得到进一步整合,农户与市场、市民与产品互通互惠的城乡供应链网络逐步搭建。 湖北省农资集团旗下湖北楚丰为农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与宜昌市社、宜昌市夷陵区社社有企业共同组建宜昌供合公司,整合资源,为种田大户和小农户提供集采直供服务,搭建农资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多主体参与的供需对接平台,实现了“省集采、市集力、县集配、村集单”,帮助农民每吨节约农资成本350元左右。 孝感市分类组建县域投资运营公司,逐步整合全市3435个服务网点、50个配送中心、1350个直营店、84个冷链仓储、39个农贸农批市场等资源,开展农资和农产品销售、日用品配送等服务。 “创”的活力加快释放,“干”的成效全面彰显。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在搭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服务链上不断释放新活力。
(稿件来自“问路改革——社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