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泸州市江阳区首家村级供销合作社——分水岭镇董允坝村供销合作社开业运营。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江阳区在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中迈出关键一步,通过“小阵地”撬动“大服务”,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董允坝村供销合作社由区、镇、村三级联动组建,采取“供销社+村集体资产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建模式,整合区供销社、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及本地农资企业资源,形成多方参与的合作制运营机制。在近40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内,农资产品与生活物资琳琅满目,从农药、化肥到本地白酒、油纸伞等特色商品,再到米面粮油等日用品一应俱全,商品价格普遍低于市场价,并支持现金结算或积分兑换,还可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村里开了供销社,买东西方便,品种又多,还很实惠!”村民徐良珍的感慨,道出了村级供销社扎根基层的便民价值。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实现“三方共赢”。对供销系统而言,填补了基层服务网络的“最后一米”;对村集体而言,通过参股经营拓宽了增收渠道;对农户而言,则实现了生产生活成本下降与特色农产品销路拓展的双重收益。江阳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业务股股长叶贤俊指出,村级供销社既是适应农村“三变”改革的创新实践,也是强化为农服务功能的关键载体,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合作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值得一提的是,董允坝村供销合作社并非孤立存在。它依托董允坝农业示范园区的辐射效应,未来可联动周边镇村形成区域化服务集群。这种“村社共建”模式,既保留了传统供销社的普惠属性,又注入了市场化活力,为破解农村服务分散化、低效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江阳区供销系统持续深化改革,已建成14个街镇级供销社,实现助农增收人均200元。此次村级试点的突破,意味着服务重心进一步下沉。供销合作社的“回归”并非简单复刻历史,而是以现代化合作经济形态,重新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这种兼具公益性与市场性的组织形式,正成为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纽带。
眼下,董允坝村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如何持续优化服务供给、防范经营风险、扩大农民话语权,仍需在探索中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供销社的“老招牌”遇上乡村振兴的“新课题”,这种扎根基层的创新实践,正在为农村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责任编辑: 周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