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动态

四川资阳:红薯地里的新供销

  • 时间:2025-07-03

  • 浏览:24

  • 来源:资阳市供销社

  • 作者:宋斌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近年来,资阳市供销合作社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契机,创新五级共建组织体系、社村联营产业模式、供邮协同服务网络“三维突破”,构建“供销社+村集体+农民合作社”三社合作机制,走出了一条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强化联农带农功能的新路子。2024年以来,该市先后建成全省首个“五级三方”共建村级供销社、首个“供邮合作”试点社、首个粮油与经济作物产业化发展基层社,相关做法多次获全国总社推广,为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提供了实践范本。

产业共生:联农带农构建共赢生态

在资阳市雁江区,随着“电商直播进田间”的持续开展,祥符镇供销社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可以随时查看电商平台的实时订单。该社建立起“服务+产业+分配”协同推进机制,按照保底收成开展撂荒地复耕,产业导入助推收益增值的方式,与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了优质鲜食红薯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农村电商直播和网络平台带动周边农户扩大种植规模。“供销社出资+村集体出地+合作社出技术”的合作经济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这背后,是“三社”合作的精准设计。在生产端,供销社提供资金、村集体整合土地、合作社输出技术,建成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服务端,开展“撂荒地托管+田间课堂培训”,累计复耕土地2300亩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人次;在分配端,创新“334”分配机制,30%收益直接分红给农户,40%反哺合作组织,30%用于扩大再生产。

组织重构:五级三方打破体制壁垒

安岳县罐子河村,一栋闲置多年的老旧房屋如今挂上了“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站”的新牌匾。这里由省供销社直属企业、市县级供销社、镇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及普源农开公司共同投资改造,村集体以闲置资产作价持股36%,形成了“国有资本+社有资产+集体资源”的混合所有制架构。

这种省、市、县、镇、村五级供销组织纵向联动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层级分割。该模式既解决了基层社“空心化”问题,又让村集体闲置资产实现盘活增收。四川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专题调研后认为其“实现了组织体系与市场机制的双重创新”。

服务叠加:供邮协同激活末梢神经

近日,一些乡镇的群众赶集时欣喜发现,供销社的门店新增了快递收发和政务代办功能,邮取快递、订购农资、咨询政策在一个地方就能全部办完。这种便利源于2024年资阳供销系统首创的“供邮合作”模式。

物流降本:整合供销农资仓配体系与邮政三级物流网络,开通3条农资专线,配送效率大幅提升。

渠道互通:线下设立社区团购点,线上开辟“邮乐购·资阳优品”专区和其他多个平台,带动本地农产品年网销额破亿元。

功能融合:“一点多能”式综合服务站,快递进村、政务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涉农政策咨询等8类服务可以一站办结。该模式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基层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创新做法被省政府专报刊载。去年底,全国总社与中国邮政集团签订战略协议,标志着“供邮协同”从基层探索上升为全国总社的制度设计。

未来布局:系统集成锻造“资阳模式”

站在改革新起点,资阳市供销社正按照“三个强化”的思路持续推进融合发展。一是党建融合方面。推行“供销能人”计划,培育既懂党务又擅长经营的复合型干部;二是服务扩容方面。推进生产型综合服务社建设,促进土地托管、智慧农资、农品出村、资源循环等业务集成;三是机制深化方面。推广“资产入股+技能参股”方式,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增值分配。

“‘三社’合作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制度创新重构农村生产关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金融财贸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指出,资阳供销实践的价值核心在于构建了“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生”的新型合作经济体系,通过供销社联农带农,更大力度地促进群众实现增产增收。其经验已被该所纳入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库。

随着改革走向纵深,资阳这座川中丘陵城市的创新答卷,正为新时代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