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关于大力提振消费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系统优势和作用,强化工作举措,积极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供销力量。
在提升消费能力上出实招
一是大抓产业,提升增收空间。因地制宜推动食用菌、咖啡、茶叶、草果、工业辣椒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积极履行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职能,推动“云菌”产业质效双升,2024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119.41万吨、总产值472.49亿元,直接带动超23万人就业,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小菌子”撑起了“富民伞”。今年以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供销合作社通过“社有企业+加工工厂+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统购统销557吨水洗电烤草果,带动果农人均增收超1000元。积极推动社有企业云南思茅北归咖啡公司做大咖啡出口主业,大力发展咖啡种植和精深加工,形成企业盈利、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的“三赢”局面。
二是培育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出台《社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系统各类经营主体多起来、大起来、强起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退伍军人等重点人群就地就近就业。上半年,全省系统新增培育各类企业16家、提升改造薄弱基层社61个、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4个,新增从业人员155人。
三是强化培训,提升致富潜能。发挥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优势,统筹整合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主管行业协会、社有企业和大专院校等系统内外资源力量,广泛组织农民社员、种植养殖大户、农村创业青年等群体,开展作物种植、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无人机飞防、电商平台运营和直播带货等培训,为促进产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上半年全省系统累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64期。
在丰富消费供给上见行动
一是推动更多“供销好物”出山进城。实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服务品质工程”,建设运营农产品市场210个,冷库库容达11.5万吨,农产品销售网络不断完善。聚焦茶叶、咖啡、果品等经营领域,打造“北归”“绿洱”“苍耕洱作”“仙湖”等一批供销企业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消费帮扶活动,今年共举办“供销集市”系列农产品助销活动100余场(次),助力农产品销售。引导社有企业参加南博会、茶博会,在省内和北京、上海等地建设运营一批供销农特产品展示体验中心,推动“云品”出滇入户、进京到湾。
二是提供更优“供销服务”惠农便民。聚焦农业生产,巩固农资流通主渠道,实施农资网络体系建设五年规划,推动农资供应向全程社会化服务延伸,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上半年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164.4万亩次。聚焦农民生活,持续打造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发挥19168个农村综合服务社(便利店)功能,为农民提供日用品供应、农村金融、费用代缴代办、快递代收代发等综合服务。聚焦农村生态,开展“绿色农资”升级三年行动,去年回收农村生活垃圾1.7万吨、废旧农膜5311吨、农药包装废弃物303万件,助力绿美云南建设。
三是打造“供销场景”引流促销。盘活供销老旧资产,打造一批具有“时代感”和“年代感”的网红打卡地标,用注意力提升消费力、让流量变成销量。建水县供销合作社打造的“供销记忆”园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营业以来共吸引客流超91万人次。思茅区供销合作社将废弃农资仓库改造成“55茶咖时空”商业体,带动城区300人就业创业,年销售茶叶及加工产品3000万元;同时,改造建成集咖啡品鉴、研学、餐饮、住宿、观光于一体的北归咖啡庄园,吸引客流5万余人,线上线下带动消费900万元。大理白族自治州供销合作社在古城打造“苍耕洱作”怀旧咖啡馆,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打卡消费,供销咖啡成为游客必带伴手礼。
在优化消费环境上使长劲
一是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让“去旧”更便捷。主动服务“两新”工作大局,出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五年规划,去年以来新增培育7家再生资源企业,争取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建设4个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改造73个城乡社区回收点(中转站),开发“供销合作社回收”“启腾回收”等应用程序,开展“互联网+”回收处理业务,推动安宁市供销合作社“两网融合”试点,全系统县乡村三级回收网络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
二是提升县域流通服务水平,让“上下”更通畅。推动培育40个省级流通服务网络强县,充分发挥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作用,三年来累计推动34个项目落地运营,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的“双向流通”能力持续提升。为补齐农村寄递物流短板,与中国邮政集团云南省分公司合作共建213个乡村综合服务站点;指导西双版纳州供销合作社开展“流动供销致富车”试点,目前18辆流动服务车常年行驶在总长473公里的4条线路上,常态化服务10个乡镇、85个村委会、875个村(居民)小组近30万山区群众,有效改善了偏远山区群众“生活物资买难、农特产品卖难”问题,全年可为群众户均节约生活成本1000元。
三是维护城乡消费市场秩序,让“买卖”更放心。加强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商贸流通企业、农批农贸市场、超市、各类农特产品展销会以及电商平台在售商品的安全监管,常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每年向社会公布60余家诚信经营、服务周到的农资保供重点企业,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农资打假行动,推进“供销农资、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发挥云南省食用菌产业研究院专业优势,组织防范野生菌中毒科普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地铁,开发推广“菌窝子”小程序,借助“拍照识菌”等功能,增强群众食用菌和毒菌鉴别能力;与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联合打造全国首个市场食用菌质量监督管理平台,让市民吃菌更安全。
责任编辑: 周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