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 戴文海
一次受阅,终生光荣;一心为农,永远奉献。从长安街走向田间地头,从铁甲洪流到供富大篷车,改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从长安街到田间地头 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当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阅兵直播的时候,新兵种、新装备、新体系让我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让全国人民感到自豪,我的内心不由想起了16年前参与阅兵的那段岁月,我怀着无限回忆全程……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作为机步一师第一代阅兵人,跻身两栖突击车方队,与战友们驾驭20台战车,149人组成的队伍稳稳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当年7月1日被评为全军装备方队训练标兵。“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我才真正读懂‘我坚持、我自信、我能行’的分量。” “一次受阅,终生光荣。” 2018年转业后,我选择扎根基层供销合作社,成为了一名新时代的供销人,将助农视为“没有硝烟的战场”,将阅兵场上的“协同作战”思维转化为助农实践,穿梭于田间地头、联系着乡村百姓,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一切都要敢想敢拼敢闯。 我始终坚信,为农服务不一定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小事更能彰显其意义,小事也能做成大事。在为民办事的过程中,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不仅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社会效益账。 我从2021年开始钻研“供富大篷车”这项民生实事工作。浙江省江山市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区乡镇居住人口少,消费供给不足,流通不畅等问题突出。在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的统一部署和江山市供销合作社的靠前调度下,江山“供富大篷车”从零基础到目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群众从“质疑”转为“参与”,从“支持”成为“依靠”。
从质疑到认可:四年艰辛历程 01 质疑期 一开始,很多群众不了解供销合作社,不认可大篷车,认为只是造个“热词”,走走过场,做个秀,不抱期望。村级联络员因增加了额外任务,态度消极,有几次没有及时通知,导致大篷车下乡无农产品可收。 为此,我们充分借助“三联工程”,以网格为单位逐户加大宣传;对联络员们耐心引导,表明要把这项惠民事业做下去的决心。久而久之,农户和村干部对大篷车有了比较全面了解。 02 参与期 收购之初,一些农户抱着“看热闹”心态,提供的笋干、干豆干等卖相品质不是很高,甚至明显达不到收购标准。如果“一刀切”不收购,恐怕农户会保持观望,大篷车项目将无法进行下去。 为此,我们持续宣传动员,采取“应收尽收”策略,对达标时蔬以略高于市场价收购,大大提高了农户积极性,同时村干部工作动力也被激发了。 03 支持期 随着集中收购常态化,遇到问题越来越细:一些“小众”农产品量少且市场需求也不大;制作标准不一样,梅干菜制作过程中有些放了盐,有些没放盐,口味不同,都给收购带来难度。 为此,我们明确收购目录,普及制作标准,引导农户按照需求种植、按要求制作农产品。同时,供销合作社积极拓展销路、建基地、树品牌、强配送、链渠道,大篷车综合效益开始显现。 04 依靠期 如今,大篷车已成为山区农户生产生活中一部分。为了满足收购需求,我们驱车到80公里外的廿八都镇坚强村;针对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实行上门收购。 记得有一次,我们得知一户农户因地处偏僻且无交通工具,无法将农产品送至收购点,工作人员立即步行30多分钟到村民家中,并借用木车,花了近1个小时,把七袋笋干从大山深处安全运出。 虽然汗水湿透了衣背,但看着老人家一直站在家门口冲我们招手道谢,心里感觉都值了。 新征程,新使命 从个人感受来说,阅兵是国家的检阅,助农是人民的检阅。从长安街到田间地头,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回望转型历程,虽戎装不在,但退役军人转业不转志,为偏远山区农民服务就是我的新战场。 参加阅兵时,我站在战车上,战车轰鸣,是在向祖国报告:我们准备好了。如今,“供富大篷车”开进村里,老百姓笑着说“你们来了”,是在向人民报告:供销合作社一直都在。 人生的校阅场从军队转到供销系统,“武器”换成助农的扁担,身为供销助农方阵中的一员,我将继续迈着坚定的步伐,举着供销的旗帜前行,展现新时代供销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