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农民日报》客户端对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发展“流动供销”服务进村到户,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供应等综合服务进行专题报道。近年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出台并印发了多个关于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及规划,为全系统完善流通服务指明了方向。“流动供销”是供销合作社服务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流动”的车辆不仅为山区农民带来新鲜产品,更突破了地理限制、降低了村民购物成本,带动了农村消费,提升了山里人生活的便利性,同时也解决了偏远地区农特产品销售难题。
曾经,在河南省林县石板岩乡,山间的羊肠小道由于通不了车,运送货物的唯一办法就是一根扁担肩上挑,于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职工们翻山越岭,背着沉甸甸的货物,为山区的农民群众送去温暖。 这群供销合作社人以春风化雨般的贴心服务,走进了老百姓心里。在群众看来,他们并不是普通的卖货郎,而是“山里人心上的供销合作社”。于是“一根扁担挑家业,两个肩膀担真情”也成为供销合作社人工作的真实写照。 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扁担精神”“背篓精神”仍在传承。在浙江省丽水市、金华市,一辆辆“供富大篷车”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在山区“流动”起来,为农民送去日用品、送去服务,同时,更多的“土特产”也得以出村进城。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供富大篷车”开进了大均乡李宝村,村民正选购蔬菜、水果。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子涵 摄 今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印发《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在偏远地区、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通过发展“流动供销”服务进村到户,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供应等综合服务。 虽然“流动供销”是近年来首次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层面的文件中提出,但一些地方早已开展了此项工作。比如,山西省长治市供销合作社、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供销合作社、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供销合作社等。疫情期间,各地供销合作社因地制宜创新了农资、农产品、日用品经营服务方式,发展了流动市集、流动超市、无接触配送等业务,实质上即为“流动供销”,为当地保供应、稳物价、惠民生贡献了供销力量。今年6月,湖南省供销合作社也开始推动这项工作。 各地之所以要不遗余力地推动“流动供销”这个事情,不仅仅因其只是一个“买货”和“收货”的过程,关键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形成了消费品下乡、农产品上行的良性循环。 农村消费市场有需求,但是在一些山区或是偏远地区面临着“买难”的问题。在丽水市,山区面积占比近90%,其中偏远山区行政村占比达73.3%。从丽水市云和县县城出发前往盘条村、黄家畲村,山路崎岖,车程近1.5小时,交通等因素的限制给村中的老人带来很多不便,但像柴米油盐这样的生活用品还是不可或缺的。于是,就有了像杨作明这样的供销员,他们日复一日地开着小卡车,载着一车货物,播放着欢快的音乐,穿梭在山区,让山里头的农民有了更多期待。“每次出行的话,要开100多公里,走上十几个村子,从早上四点多钟开始备货,一直忙到下午四点多。”杨作明告诉记者,像鸡蛋、豆腐以及一些小甜点在这里都非常受欢迎。 “流动”的车辆不仅仅是带来了新鲜产品,更是突破了地理限制、降低了村民购物成本,带动了农村的消费,提升了山里人生活的便利性。 山区交通不便,不仅日用品进山难,农产品要走出去也成了难题。不过,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有序地开展应季农特产品收购,挖掘本地优质农产品,再对接大型商超、农贸超市、社区菜店等,更快地把偏远地区农特产品送上城市居民的餐桌,助力了农民增收,也满足了城乡消费需求。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供销员雷希云在水澳头村收购农产品。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子涵 摄 近日,供销员雷希云在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水澳头村的三棵古树下,等待着村民给他“送菜”,当然这些菜并不是免费送给他的。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村民季炳坤积极性总是很高,只见他挑着沉甸甸的担子来到树下,满脸笑容地说:“现在生活真是好呢,去年我光靠卖菜就赚了2万多元呢。” 夏季是蔬菜瓜果成熟的季节,农户自家产的菜根本吃不完,因为缺少销售渠道,以前只能选择让它们烂在地里。现在,有了专车上门进行回收,农民不出村就可赚到钱,再也不用承受路途颠簸之苦,更不用愁销路。如今的“流动供销”,继承了为农服务的宗旨,但形式更加多元,技术也更加先进。商品不仅“流动”了起来,更多的技术和服务也“流动”了起来。 在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供销员林文峰的任务不仅仅只是收山货,因为自己也是种植大户,农户们也常来向他请教种植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售卖农产品,“供销体验官”练芳和自己的团队正在尝试在村里进行直播卖货,线下那边农民排队提供农产品,商品一上线很快便被抢光。 在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李宝村,“供销体验官”练芳正帮着村民卖货。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子涵 摄 为了引导农户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今年,金华市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供富大篷车”,为农户发放了优质种苗73万株、禽苗1.5万余羽,签订农业订单3750万元。上半年带动8017户小农户增收2300多万元,实现户均增收2800余元。有了好的农产品,还要解决好山区农产品集中上市期的销路问题,在金华农批市场、水果市场免场租设立“供富大篷车”高山蔬菜直销点,在市区繁华地段布局销售网点,单店日销售额最高达8000元。与此同时,还培育引入“土特产推荐官”队伍助力线上销售,新增“金农好好”线上社群,渠道不断得以拓宽。 如今,“供富大篷车”服务已覆盖浙江44个山区海岛县、480个乡镇的4000余个偏远自然村,累计助销农产品超过13亿元,惠及农民人口140万。 当然,“流动供销”并不是简单的“开车下乡”,也不仅仅只是精神的传承,从“扁担”到“5G”,当下流动供销车之所以能够实现山河万里行,其背后是一整套工作机制的支撑。 比如,县域流通服务网络的建设。2021年以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制定出台《关于开展供销合作社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与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组织全系统扎实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完善以流通骨干企业为支撑,以县城为枢纽、乡镇为节点、村级为终端的三级县域流通服务网络。 再如,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2022年初,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编制印发《全国供销合作社“十四五”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引领全系统发挥农产品流通“点多面广”的优势,初步建成了以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省域网、区域网与信息平台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更好地服务城乡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需求,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浙江省金华市“供富大篷车”直播间内,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子涵 摄 与此同时,还要依靠当地政府支持保障、系统内外资源整合、自身队伍建设、运用现代直播方式等共同助力,推动供销合作社“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供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