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供销合作社试点建设“供销智创农庄”,构建集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农机耕种、农产品加工、品牌营销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农耕保姆式”服务。
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因地制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从传统“扁担精神”向现代“数字翅膀”跃迁,协同农业农村部门、科研机构等,探索出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城乡联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链动“智”造 创全产业链增值样板
德化县供销合作社创新推出“党建引领+邻里聚力+供销惠民”服务模式,依托英山淮山产业园等资源,通过“串点成景、强点成链、建点成圈”的路径,打造“供销智创农庄”,构建了完整的“绿色种植—智慧加工—多元营销—农旅融合”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德化县供销智创农庄 01 党建引领下的组织“智合” 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机制,英山淮山合作社牵头建成800亩核心基地,辐射全县3万亩种植区,年产淮山药近3000吨;领办桂格农机合作社,投入25万元购置11台农机设备,深化跨域联建,年服务农田超万亩,惠及农户5000余户。 通过“三统一”管理(统一供肥、供苗、技术指导)和10名科技特派员提供的“田间保姆”服务,推动淮山药亩均增产15%,带动1000多农户户均年增收超万元,实现“一亩淮山十亩粮”的高效益,真正做到“控量增效”。 02 科技赋能下的加工“智造” 投资200万元引入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和全自动化生产线,开发30余款深加工产品。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研发的淮山银耳羹,将农产品转化为功能性食品,大幅提升附加值。 同时指导顺天福合作社“一键育秧”,建成8000㎡智能育秧工厂,年育秧10万盘供应4000亩农田,联动上涌镇政府共建科创孵化基地,助推“上涌大米”等4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03 三产融合下的业态“智联” 新建科技综合楼9000多平方米,配套淮山文创园、地理标志馆,赋能英山村“研学+旅游”模式,年接待游客及学员3万余人次。 结合“一县一溪一特色”,串联曾坂村等资源形成四季生态景观带;改造下涌村供销合作社,建设供销冷链田头仓,应用智能温控、精准保湿等技术,保障农产品流通“提速保鲜”;打造2000亩“供销果蔬农场”,今年将串联多基地建成2000亩智创农庄,实现“一根淮山药”“一粒大米”从农产品到旅游商品的价值跃迁。
技术“智”驱 创有机农业无土革命
在永春,供销合作社以技术为引擎,掀起一场有机农业“无土革命”。
永春康绿供销基地 01 打造无土栽培新高地 由石鼓供销合作社联合康绿隆果蔬有限公司成立的康绿供销有限公司,凭借2项国家发明专利与前沿种植技术,在有机农业领域开辟出全新赛道。 康绿供销公司在石鼓镇多地布局基地群,近5万平方米设施大棚内,“圣女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奶油草莓立体有机栽培”技术大显身手。该公司摒弃传统土壤种植,采用固态有机肥,引山泉水灌溉,搭配以色列先进灌溉系统,辅以遮阳、生物防治等现代设备,构建起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体系。这一创新模式让瓜果产量与品质双提升,年产瓜果超300吨,稀有果蔬成为抢手货。 圣女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02 拓宽产销对接新渠道 先进的种植技术为销售模式的创新与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公司创新实行会员制,为会员提供“门对门”新鲜果蔬配送服务,既保障了消费者能吃到新鲜健康的果蔬,又为农民拓宽了销售渠道。 同时,依托永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永春”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将“供销智创农庄”打造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强劲引擎。
融合“智”核 创海峡两岸协作新范式
翔芸种养场位于洛江区罗溪镇,是洛江“一县一溪一园”培育点之一。今年4月,罗溪供销合作社将种养场纳入供销合作社服务体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一站式服务。
洛江区罗溪翔芸种养场
01 技术嫁接催生品种智变 翔芸种养场以“台湾品种+大陆技术”破题,引入台中6号和7号的黄花菜、香蜜百香果、蜜香火龙果等10余种台湾特色农产品,同步试种牛油果等稀缺品类,通过供销合作社参与搭建的“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对接平台”,实现品种改良与本土化适配,让“台湾良种”在闽南沃土生根。 “农场目前已引入4家台湾农业公司,吸引台湾专业人才和团队来到罗溪,引进并应用台湾的生物菌新技术与育苗技术。”翔芸种养场负责人黄韶兴介绍道。 02 模式创新激活资源智配 串联各业、联农带农、联通百行,独创“易货贸易生态链”,村民可用鸡蛋、地瓜粉等农产品兑换建材、日用品,台湾农技师傅以自配水肥换取外省水果销售,既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又带动建材、民宿等跨行业协同。 这种“以物易物+产业联动”模式,让200多亩田园成为“资源中转站”,实现“建材清库存、农民增收入”的双向赋能。 03 业态融合打造场景智创 构建“五园一体”发展矩阵(田园+菜园+果园+花园+公园),注册“黄家大院”“闽台农”双品牌,将农业种植与研学、党建、房车露营等场景深度绑定。特别是延伸出的婚纱摄影、研学等新业态,让农产品销售从“田间地头”走向“文旅消费”,年接待游客量预计突破5万人次。 德化的“链动智”、永春的“技术智”、洛江的“融合智”实践印证:新时代“供销智创农庄”正实现从“卖产品”到“造生态”的跨越,供销合作社也已从传统流通渠道蜕变为乡村振兴的“智创集成商”。 而这种变革的核心,在于以“智”破题——用科技打破资源约束;以“创”破局——用模式创新激活要素潜能。从海峡两岸的“品种联姻”到全产业链的“价值裂变”,泉州供销合作社系统正以“供销智创农庄”为支点,撬动农业现代化的杠杆,让“千万工程”经验在泉州大地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供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