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江县供销社紧紧围绕市场配置资源,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改革发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系统有企业42个,其中:直属企业11个(全资企业3个、控股企业5个、参股企业3个),基层供销社31个(今年恢复重建18个);有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龙头企业4个,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个。2013年,经营总额实现79000万元。
一、创新机制,优化资源, 全面推进企业改革。
县供销社结合企业实际,坚持市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按照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原有的技术、网络、品牌、资产等优势得以保护,促进了社有企业健康发展。一是保留一批。对资产负债率低,生产经营好,市场竞争优势大的絮棉厂等企业继续实行供销社全资管理。二是重组一批。对经济基础和业务经营较好的农资、土产、日杂、再生、银耳等公司,坚持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以县联社控股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为股份制企业。三是发展一批。以资本为纽带,以参股的方式与市场前景好的翰林茶业公司、辉煌塑料厂、光泰科技等三个企业合作。四是关闭解散一批。对资产质量差、经济包袱重、服务功能弱的燃气公司、天赐食品公司、菌种厂等企业进行了关闭解散。
目前。企业生产经营范围涉及农资、日用品销售,棉胎、茶叶、食用菌、塑料制品加工,保险、快递业务,再生资源回收、大鲵养殖等行业。
二、项目带动,品牌引领,全面推进企业发展
坚持自我发展与争取支持相结合,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一)以项目为抓手,加快企业发展。紧紧抓住“新网工程”、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机遇,积极争取项目支持,项目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13年,县絮棉厂争取县级补助资金1705.6万元,实施了“迁建扩能”工程;日杂烟花爆竹公司争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100万元,采取招商引资和企业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筹资1100万元,占地50.26亩修建了烟花爆竹配送中心;银耳公司争取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154万元,实施了椴木银耳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带动了周边农户规范种植通江银耳。再生公司争取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6万元,规范建设了秦家岭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占地51.3亩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已完成规划选址、项目设计;农资公司争取财政专项补助资金26万元。实施了“庄稼医院升级改造项目”;铁佛供销社自筹资金300余万元,新建农资配送中心1500平方米,目前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二)发挥品牌优势,助推企业发展。着力推进品牌战略,发挥品牌优势,取得了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企业形象不断提升。全系统企业拥有并使用商标7个, “通江银耳”、“雪花”、 “翰林”商标,分别被被评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雪花”牌通江银耳被认定为“四川老字号”。“白花”牌棉胎,“雪花”牌通江银耳、木耳、香菇,“翰林毛峰”、“翰林铁观音”,“诺水大鲵”等特色农产品,被评定为“四川名牌产品”,品牌的创建促进了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致富,提升了企业形象,实现了“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全面提升企业效益。
始终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一)认真履行了出资人权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股分制企业完善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制度,县联社对控股企业委派董事长、参股企业委派董事、全资企业委派社员代表,全程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
(二)严格执行经营管理制度。坚持按《企业章程》办事,对企业的资产管理、劳动用工、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由股东大会研究决定。
(三)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坚持“已收定支”的分配原则,严格控制事务性和非生产性支出,定期对企业对重大项目和法人代表离任进行审计。
(四)切实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完善职代会制度,对社有企业全面推行厂(企)务公开、民主管理,把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目标、财务管理等重大问题全面公开,企业法人代表定期向股东或职工报告工作,提高了对社有企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通江县供销社沐浴改革春风,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省、市供销社的大力支持下,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社有企业已初具规模。但企业实力不强,规模不大,基础薄弱,缺乏市场竞争力,需要继续坚持改革发展的方针,突出抓好企业管理,更好地开展“三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