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农险条例实施面临三大难点

  • 时间:2013-03-19

  • 浏览:7075

  • 来源:法制日报

  • 作者:未知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农险条例实施面临三大难点

  “这次国务院公布的《农业保险条例》不乏亮点,但实施的难点也显而易见。”从事农业保险近30年的农险专家郭永利如是说。

  郭永利曾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现为民盟中央农业委员会委员、江泰公司农林保险专家。

  难点一组织依托

  我国农业灾害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农业缺乏合作与组织体系的问题,成了保险的一大难点。

  农业标的小、农民收入低、生产分散,收费、承保、展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而这一点保险机构无法解决。要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率地化解这一难题,必须与产业化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和农业系统的技术推广、安全监管服务体系结合起来。

  鉴于此,郭永利认为,农业保险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组织依托。展业是生命线,没有有效地展业,就没有后续的保险保障。而要解决组织依托,农业部门要担当系统的组织支撑。相关的技术支撑也必须加强。“这一点不能仅停留在文件上,而要落实到组织执行力上。”

  他建议省以下(含省级)互助保险组织建设要与专业保险机构连接,按照产业化系统设计,实行省统筹一级法人治理结构,垂直体系管理业务发展。“这样既便于监管和规范,又具有资金集中与风险平衡能力。”

  难点二顶层设计

  第二大难点在于条例虽然明确了保险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互助保险等组织,但缺少对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的“顶层设计”。究竟谁来主导、以何手段或机制主导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等问题没有解决。

  郭永利说,保监会只是监管机构,难以负责推动发展;农业部门负责组织推动,但难以负责如此大规模的风险资金管理;财政部负责拨资金支持,但具体操盘不能没有专业机构。

  据其介绍,1996年时任中央领导曾批示的农业保险改革方案研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设立中国农业保险公司,以解决财政补贴资金投入,中央巨灾再保险和系统指导、调控、相关规范等问题。“尽管当时没有实现,但从农业保险发展来说是需要的。”郭永利说。

  郭永利认为,从构建“三级火箭”推进机制的农业保险体系看,需要一个顶层设计与执行机构,由其承上启下,左右逢源,有机地组合资源,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否则政府部门疲于奔命、协调好了事情也会很难执行到位。

  难点三人才匮乏

  第三个难点是复合型人才匮乏与多种要素的组合难。

  在郭永利看来,一个开放性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不但要有保险公司、互助保险等组织,还需要保险经纪公司、公估公司等相关机构的链接与服务。因为经纪公司是站在被保险人立场上的,而公估公司则是站在公平定损立场上。解决农民在保险机构面前的弱势问题,这些专家机构不但可以服务农业保险,设计保险方案,平衡和谐运行,而且能够帮助农业系统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使相关机构在一线形成统一战线,对于实际做好农险业务,让农民“享受”到农业保险非常关键。

农业保险是专业性很强的保险业务,从条款、费率、财务、内控等制度设计,到实务操作规程管理都有其特殊性,没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体系建设就会落空。因此,郭永利建议,国家除要加大业务补贴资金投入外,还要加大人才队伍培养的投入。委托有资质的保险经纪公司协助开展这项工作很有必要。

新闻背景

 30年政策困局

  1980年国家恢复保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试办农业保险,1988年商业化农业保险陷入“不能大干又不能不干”的纠结困局;

  1989年人保公司进行农险改革,引来1992年一个农险发展小高潮;

  1993年国企改革,人保公司全面走向市场,农业保险再度陷入商业化体制,机构撤并,队伍分流,业务萎缩,2003年基本停摆;

  2004年后农业保险在政府推动和财政资金引导下又一次复苏,尤其是2007年以来财政补贴制度吸引越来越多的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