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

乐山市供销社县域流通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 时间:2022-08-08

  • 浏览:706

  • 来源:乐山市供销社监事会

  • 作者:卢淑容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乐山市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供销合作社县域流通服务网络体系,近期,乐山市供销社成立专班,深入基层,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谈了解等形式,对全市供销合作社县域流通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基本情况及做法

目前,全市系统有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9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9个。建成冷库874座,面积14万㎥,静态容积42万㎥,购置小微型冷链运输车20辆,静态运力约80吨。基层社237个,专业合作社640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60个,连接农产品基地65个,培育“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63个。2021年,系统实现农产品购进总额33.2亿元,销售总额48.4亿元。全市已初步建成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基层社一条龙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一)加快夯实流通基础

近年来,全市系统坚持“恢复重建与创新发展同步、扩大覆盖与提质增效并举”,强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流通基础,密切与农民组织上、经济上、利益上的联结。一是全面改造老基层社。对仅存的几个老基层社,采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重组发展一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基层社。如五通桥区金粟镇供销社,就是以固定资产入股,吸纳村集体经济和其他社会资本参股共同改造完成的新型基层社。在新农村示范片领办茶叶、枇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社区综合服务社,服务内容覆盖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方面。二是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通过参股及组织引导专业合作社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面向市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组织农民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打造农产品品牌,形成了一批“一村一品”的专业村、特色村。如金口河区供销社参股的板厂坪天麻合作社,建设优质野生乌天麻种苗繁育基地,带动农户种植乌天麻10万㎡,年产值2000万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林下经济”。三是探索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会)。各县级供销合作社积极引导同业、同域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如沙湾区供销社联合5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乐山市沙湾区合纵中药材专合社联合社”,犍为县供销社引导13个农民专合社联合组建“辰光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促进了农民合作社、小农户与公司的有机衔接,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二)着力培育流通主体

全市系统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对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引领作用,采取联合合作、连锁经营方式,整合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关键资源,积极培育各类流通主体。一是培育龙头企业。现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2家、省部级龙头7家、市级龙头22家。二是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聚集整合系统优势资源,依托系统流通骨干企业和县域流通企业等,推动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9个,通过集采集配、网络点单配送等方式,为乡镇综合超市、农村综合服务社等提供日用消费品、农资物流配送和快递分拣服务,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仓储保鲜、分拣包装、电子商务等服务。如犍为县供销系统借助天御新农新城平台,集中犍为地区有优势的茉莉花、绿茶、竹笋、柑橘、腌腊制品、山货等农特产资源,运用线上线下“直供、直采、直销”机制,推动集农副产品的批发展销。年实现1万吨茶叶、30万吨农副产品的交易规模,交易额达30亿元,有效辐射周边市县上千万人口。三是创新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发挥流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自建、股权合作、开门开放办社等方式,整合优化基层社现有仓储、土地、商业设施等资源,加强与村“两委”、农民专合社、农村经营能人等开展合作,通过“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等方式,将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与村级党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发挥农村综合服务社终端便民功能,为农户提供农资、日用消费品销售,设立农产品购销点,开展快递收发、生活缴费、废旧物资回收、普惠金融等便民服务,满足农民便利消费、就近销售需求。全市已建成农村综合服务社1388个。如沐川县供销社与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合作组建七碗茶山供销合作有限公司,实行“党建联盟”,打破行政区域壁垒,通过村庄运营管理及农资服务,发展运营、壮大集体经济,破题文旅融合,助推了健康、良性的实体经济运行。

(三)积极拓展流通渠道

一是产销对接扩流通。流通企业向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按市场需求引导农户种植适销对路、价格稳定的农产品。如市级龙头企业乐山供销农业科技公司连接21家专合社、4家家庭农场、29家农业公司,线下生鲜配送4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夹江绿康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连锁超市“盒马鲜生”建立长效稳定的直采和供货关系,并销往北京、沈阳等地大中型批发市场,直供港澳基地;犍为辰光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利用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采用“订单式”种植模式,开展“商超对接、商校对接、商企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并指导专合社按市场需求提升农产品品质。二是交易市场带流通。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整合大批量集散农产品资源,在流通过程中形成物流规模效应、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成为连接产销地之间的重要纽带。如市中区供销社依托乐山“中农城”大型农贸市场,带动区内17个优质基层社入驻,设立8个不同类别的农副产品直销批发点,有效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三是外埠市场促流通。突出乐山本土特色,加强农产品自主出口品牌培育,加快优势农产品出口。2021年,夹江县供销社开门开放办社企业百岳茶叶有限公司,以现代农业模式为导航,前联出口茶叶专业化市场通道,中联茶叶科研院所,下联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做强做大精制川茶出口产业,实现年解决10万亩夏秋茶鲜叶原料的销售问题,带动当地每亩茶园直接增收2000元。四是电子商务活流通。全市供销社系统流通主体主动对接电商平台,采取直播带货,线上下单等方式大力推销农产品。井研县供销社开门开放办社企业绿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建成电子商务平台,入驻“淘宝”“京东”“抖音”“拼多多”“邮乐网”等电商平台,营销各类农产品30余万单,产值600余万元。全市系统现已在镇、村两级设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053个,累计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超过4.3亿元。

(四)有效丰富流通内容

通过流通体系的组织优势,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初步形成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开展农资配送服务。全市69个农资配送中心、2284个农资经营网点,均开通电话订购、农资直配,实行24小时送货上门服务,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确保农业生产资料足额供应。2021年全系统调运销售肥料24.8万吨、农药1776吨、农膜1430吨,占有75%以上市场份额,从源头上保障了质量安全。二是开展农技服务。为农户提供高质量农技服务,深受广大农户一致好评。市中区苏稽供销社,2021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100人次,巡诊1500余次,接受咨询4500人次,诊治4500余例,指导测土配方施肥10000余亩,有效防治稻飞虱、稻瘟、稻曲、纹枯病10000余亩,避免灾害损失近百万元。三是拓展土地托管服务。2021年,全市73家基层社以土地流转、就地务工、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方式与农户进行生产合作,开展农事托管服务,服务面积达20.3万亩。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夹江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摸索出“耕、种、防、收、烘、储、销”各环节“一站式+全年无农闲式”社会化服务全程托管模式,2021年,合作社对外提供育秧19540亩次、机插秧20510亩次、机耕56500亩次、飞防17.8万亩次、机收19000亩次、烘干水稻8000余吨。农户种植成本降低了9%、销售价格提高了13%、每亩水稻增收200元,该合作社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000余万元,净利润约285万元。四是创新信用合作。夹江县基层社在全省率先成立“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与县农村信用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重点扶持茶叶、蔬菜、水果和中药材等行色产业发展,主要由合作社担保,与农户签订种粮合同,种粮户向银行申请贷款,形成合作社、农户、银行三方资金放贷协议,近3年来已直接为合作社放贷资金5000万元以上,受益农户达1200多户。五是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全市供销系统积极与商务部门协作,加快构建回收网络,建立乡级回收站180个,覆盖率85%;村级回收点546个,覆盖率27%。回收额连年翻番,2021年全市达2.36亿元。

二、主要问题

(一)开拓创新不够,体系建设不足

供销合作社改制后,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主要精力用于维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资产租赁方面,守摊子、收租子、混日子的思想依然存在,创新经营的勇气和魄力不足,参与农村流通领域建设意识不强,虽在农村现代流通方面想了一些办法,做了一些工作,但力度不大。在措施上重点放在盘活资产、租赁经营、维持现状方面,未深入发挥系统联合合作优势,实现在服务“三农”中参与流通、在现代流通中搞好服务,更未发挥点多面广渠道畅的行业优势,虽形成了一些区域性流通体系,但面上还未真正建成系统化、一条龙的流通链条。订单销售、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业态交易率较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发挥还有待提高。

(二)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规模不够

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冷链中心和基地冷库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冷链物流体系规模小,导致部分鲜活农产品存在滞销风险。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功能不全,特别是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缓慢。县级电商服务中心、镇级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等农村配送网络服务平台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部分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形同虚设,农村流通现代化程度急需提高。

(三)内容模块单一,服务功能不强

虽然供销社在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网络的经营网点遍布全市各镇、村,但由于乐山市供销社社有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人力、物力、财力不足,部分处于歇业状态,无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服务功能尚未从单纯的农资供应向城乡综合服务转变,从传统流通渠道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转变。土地托管面积偏小,为农民提供各项生产经营相关服务较为单一,土地托管仅针对某个生产经营环节托管,未有效开展测土配方、智能配肥、冷藏加工等服务。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现代流通理念

一是要有一盘棋思想。各级供销社要提高认识,主动作为,把综合改革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抓手,上下齐心,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集中力量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对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冷链物流项目建设用地瓶颈,在财政、工商、税收、信贷、自然资源等方面积极协调政策支持。二是要有市场经济意识。各级供销社领导班子要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要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效对接,在引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物流配送等新的经营业态上大做文章。搞好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化的优质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在服务于民的同时,求得生存和发展。三是要有现代经营理念。各级供销社要创新机制,抓住机遇,寻求突破口,要以现代经营理念,推进传统农产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要积极争取扶贫项目,用项目、资金发展基地,带动“三农”发展;要在采购供应、物流配送、仓储管理、资金结算、客户管理、订单管理等各个环节,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要加快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和服务带动力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努力打造供销社新的竞争优势。

(二)培育流通主体,健全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一是培育流通龙头企业。社有企业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支撑,要进一步深化“双线运行机制”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农资配送、农副产品和日用消费品购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传统优势业务,培育一批农村流通骨干企业。主动对接省农资集团、省农产品集团、“老邻居”超市等省级流通骨干企业,寻求合作,发展县、乡镇、村经营服务网络,建立完善、高效的现代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体系。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基层社提质增效,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加快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和社区服务中心,推动农村服务设施提档升级。三是加快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整合系统资源,在农产品生产区域和集散地,改造、新建一批功能完善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配套建设县域冷链物流集散中心、乡镇物流配送站、村级物流配送点,提升农村现代流通服务水平。

(三)丰富服务业态,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在做好传统流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拓展现代流通。一是创新农事服务。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整合耕地,增加种植面积。积极培育农村种养大户,扩大经营规模,建设家庭农场。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采取农民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的方式全方位开展合作,包括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服务和农民生活的全领域服务。大力推广土地托管服务,因地制宜开展“保姆式”全托管、“菜单式”半托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为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割烘干、加工销售等系列服务,不断延伸服务链条,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振兴乡村产业发展。二是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服务。要充分依托乡镇综合服务站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加强与金融机构、乡镇政府和村“两委”的合作,共建“三农金融服务平台”。配合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代理和农村商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代理业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提供金融信贷支持,逐步缓解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开展农资和日用消费品等其他惠农服务。县城建立惠农服务公司,各乡镇建立日用消费品超市,村建立惠民服务社,开展层层配送服务。积极组建日用消费品合作社和农资服务合作社,真正形成农资服务“一张网”。加强功能开发,一网多用,逐步将通讯、图书、药品、旅游商品、寄递服务等经营项目纳入流通服务网络。

(三)整合各类资源,提升流通保障能力

理顺组织体制,强化与农民经济利益联结,夯实基层社,发展市、县、乡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形成上下贯通、开放包容的新型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一是政策资源。依托政府相关政策,整合各部门资源、各类社会资本,打造供销合作社控股或相对控股的为农生产生活服务综合平台,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国资参与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社有经济实力。争取政府支持将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财政资金归口由供销合作社负责持有和管护。三是人才保障。培养高素质农产品经纪人和运销专业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广开门路,招才纳贤,广泛吸纳和聘用大学毕业生、新型农业经营组织骨干、村“两委”干部、社会能人、返乡青年等到基层社就业创业,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爱供销的为农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