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建设

绵阳市盐亭县供销社:打通城乡两端 建设新型基层供销社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 时间:2022-12-26

  • 浏览:616

  • 来源:盐亭县供销社

  • 作者: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今年以来,盐亭县供销社坚持为农服务根本宗旨,持续深化综合改革,聚焦流通主责主业,发挥合作优势,打通城乡两端,积极探索加快建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一、打通农村生产端,让农资从工厂直达田间。

面对近段时间的村集体“消薄”督查,文通镇塔三村村干部蒙绍关非常有底气的。此前,他们村通过入股文通镇供销社,联购联销化肥68.86吨,实现销售收入23.4万元,远远超过了“消薄”任务的3万元。同时让利老百姓1.2万余元,得到农户的一致好评,文通镇塔三村村民汪金莲表示“村供销社卖的农资不仅价格低、质量好,用的是供销社的专用包装,还能送货上门,种地成本一下就降下来了。

供销社建立农资集采集配供应体系,开通农资下行直通车。围绕供销农资传统优势业务,以供销助力村集体“消薄”为契机,以现代化企业管理运行模式为抓手,通过利益联系机制,在全县16个乡镇组建“市(市供销社占股5%)、县(县供销社占股35%)、镇(镇政府统筹组织农资业务开展)、村(占股60%)”四级合股经营的新型基层供销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统筹协调优势,激发村“两委”主动作为,开展农资集采集配,县供销社根据各村订数,直接将农资运送至村,由用户自行提取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派送,实现农资直供的线下“面对面”“点对点”服务。该模式既降低了农资进货成本,又减少了中间商赚取差价,能更多让利于用户,同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也能获取一定服务收益。目前已吸引重庆海大、绵阳美丰、德阳金象等企业入驻平台,铺设基层供销社网点224个,吸纳社员4.5万人,销售化肥1358.715吨。

二、打通城乡消费端,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市场。

11月16日,云溪镇三清村村民赵德培,正忙着把自家6000斤红薯往货车上搬运,一派忙碌景象。今年68岁的赵德培在党的好政策和各级帮扶力量的帮助下,靠着勤劳的双手不仅脱了贫,日子还越过越红火。今年家里的稻米、蔬菜都卖上了好价钱,但收获的6000多斤红薯却滞销了,这让赵大爷很是焦急。驻村工作队在得知此事后,立即通过云溪镇供销社联系,借助“绵州珍宝”对接合作的本地环球时代购物中心和中环世纪购物中心两家大型商超,上门采购,解决了赵德培的燃眉之急。

供销社建立信息共享和对接机制,开通农产品上行直通车。一方面通过基层供销社、农资农家店等基层网点,收集联系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等生产主体的销售需求,对接上线到供销销售平台;另一方面由供销社通过供销“绵州珍宝”线上平台,对接中环超市等大型商超、老手艺电子商务等辖区内经营主体,摸清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分享至各基层供销社,县级实现供销双方需求信息对接,组织经营主体上门采购,实现生态农产品从田间直达市场和用户。通过这种信息共享、产品直达的方式,为过去没渠道销售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2022年,上线全县农特产品104种,共同包装打造盐亭农特产品213个,农产品销售额达240余万元,实现助农增收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双赢。

三、建设线上数字供销网,推动数字化赋能。

加快推进“数字供销”建设,通过“农资在手”“绵州珍宝”的“供销”服务平台,一方面把“供销”行为前置,通过农资需求数据采集、特色农产品年产量分析,量大从优、预售降本,提升供销议价能力、竞争力,累计降低农资成本148万余元,实现销量上涨24%,助力村集体“消薄”销售收入476.85万元,让利农户9.81万元,特别是针对2022年农资价格趋高不稳的环境下,县供销社与美丰公司签订了保价协议,价格从提货价的3844元/吨到2914元/吨,每吨保价930元;一方面建设供销信用体系网,县供销社对接建设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针对供销助力乡村振兴融资难题,开展多轮协商谈判,最终与建设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设计开发了供销助力乡村振兴信用产品,通过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供销平台的销售数据分析,提供信用贷款,并对供销融资资金实行闭环管理,降低贷款利率,截至目前,省建设银行通过该金融产品,已为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