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动态

回顾,展望!七家单位大会交流传递新经验

  • 时间:2024-01-31

  • 浏览:384

  •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 作者: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全力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01 坚持大抓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大力推进基层组织赋能强基。按照有项目支撑、有资金支撑、有人才支撑的要求,先行创建33个赋能强基省级示范样板;搭建服务平台,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按照县域特色产业组建粮食、蔬菜、水果等产业农合联462家,带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02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为农服务体系

深刻领会“千万工程”创新驱动、迭代深化的深层逻辑,着力构建现代化为农服务体系。以12家县级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和437家农事服务中心为依托,协调相关涉农企事业单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初步形成县级平台派单、基层中心接单服务的协同机制;迭代完善“浙农服”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集成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找信贷、办保险等全周期服务问题,形成生产端、供销端、信用端、决策端并行的整体服务格局。

03 坚持联结产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借鉴推广“千万工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建设机制,打造县乡村三级流通网络。加快建设长三角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中心项目,加速布局县域产地冷藏冷链设施;持续增强农批农贸市场服务功能,全省系统拥有各类农产品市场104家,市场交易额约占全省份额的50%。在山区海岛县普遍推行“供富大篷车”服务,已惠及402个乡镇、3038个村、118.8万偏远山区群众。

04 坚持绿色发展,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准确把握“千万工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积极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年回收农村生活垃圾27万吨、农资废弃物5.6亿个、废旧农膜5300余吨。出台“绿色农资”升级行动实施方案,引导农民按方精准施肥用药,肥药用量实现9连降。


河南省供销合作社

以实际行动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河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农业生产,为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01 农资保供,把农业成本“降”下来

全省系统采取“政府储备+套期保值+集采集配”模式,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农资保供稳价新路子。依托省社农服集团,整合全省系统52家农资经营企业,2023年完成化肥储备13.9万吨,以平均每吨低于市场价200元价格供应农民,在关键时刻发挥平抑化肥市场价格、减少农民生产投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省社牵头,吸纳市县社和农资经营企业等131家单位加盟,组建全省农资集采集配联盟,集采集配化肥200万吨,每吨价格低于市场价20元至60元。

02 建设服务中心,把农村产业“兴”起来

制定《河南省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规划建设方案》,依托控股涉农企业、基层社,以有限责任公司为组织形式,以供销合作社控股控权为原则,高标准推进综合性、专业化、平台型等不同类型的为农服务中心建设。2019年以来,累计建成综合性为农服务中心72个,建成乡、村两级各类为农服务中心632个。县社负责组建县级运营中心,统筹管理运营县域为农服务中心,加强与村“两委”合作,为农户托管粮食和特色农产品1572万亩,助推产业发展。

03 开展服务,把农民收入“提”上来

按照省、市、县三级布局,构建“服务联盟+涉农组织+村‘两委’+农户”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目前,省、4市、28县分别完成服务联盟搭建工作,通过纵向联合、横向配合开展为农服务。以试点为带动,2023年全省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达到2318万亩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粮食增产33万吨,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20%至25%,农民增收45.3亿元。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

建设城乡供应链一体化平台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牢固树立“链式思维”,以搭建“一网四链”为切入口,加快建设全省城乡供应链一体化平台,推动综合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01 打造“一体化平台”

以湖北城乡供应链集团为运营主体,谋划建设全省城乡供应链一体化网络服务平台,服务农资、粮油、日用消费品、棉花“四个产业链”;推动平台、服务、资金、项目“四个下沉”。

02 建设线上线下“一张网”

在湖北供销大厦建成3500平方米的湖北农产品线上线下“天网”运营总部,上线全省17个市州和新疆、西藏地区共5.72万个特色农产品。搭建惠农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政策到户、坐家卖粮、一键农服、上门寄递、村口银行等功能,实现农民有事找“天网”。同时,以资本为纽带,省市县按照4∶2∶4比例在各县投资建设农资农服公司,将全省6万多个终端、400多个配送中心、9000多家直营店、2500个仓库、200多个农贸农批市场“串点成线”,建立“邮供”快递进村网点6492个。

03 重塑“四个产业链”

打造农资链,面向国内外农资企业集采化肥265万吨,帮助农民每吨化肥节约成本350元;建设粮油链,在全省50个产粮大县,由基层社、村集体、农户三方持股,在各村建设农服公司,为粮油作物提供耕、种、防、收全程托管服务,高质量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任务221万亩;建设日用品链,采取“品牌直采+网点直销”模式,在11个县建设27个县级仓,整合274个品牌、203台配送车辆和2965个镇村网点,实现日用品销售7.91亿元,收发快递1.38亿件;以“一网(长江棉花网交易系统)+五服务(种、加、贸、仓、纺)”模式,建设棉产业链。2023年,棉花供应链业务超过60万吨,营业收入达114亿元。

04 布局“四大平急仓”

打造沿江沿铁“粮油仓”,完善了荆门粮油铁水联运项目,新建江陵、扩建小池长江粮油库,库容新增20万吨;三大都市圈“冷链仓”,武汉、宜昌、荆州国际冷链云仓项目竣工,冷库容积达154万立方米;一主两副“农资仓”,推动武汉及襄阳、宜昌常年储备化肥共达40万吨以上;县级“日用品仓”,组织200个农批市场扩容改造,提档升级89个县级应急储备中心,保障日用品有效供应。


广东省供销合作社

省市县联动  一体化布局

广东省供销合作社通过系统化谋划、体系化布局、项目化带动、一体化推进,推动供销公共型冷链物流骨干网实现组网投产、农产品直供配送网络地级市全覆盖、供销农资农技服务网成为主渠道,为农服务取得阶段性成效。

01 推进冷链骨干网组网投产

省社联合市县社,在全省布局建设项目74个、冷库库容531万立方米,基本实现冷链服务县域全覆盖。通过田头冷链设施、移动冷库等方式,推动冷链服务功能下沉镇村。截至目前,全省系统在70个乡镇建设冷链设施84个。2023年底,广东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骨干网38个项目正式组网投产,初步形成“1个大湾区中心库+产销2个区域网+数字化3个平台”格局,实现全省冷链骨干网资源的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02 打造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

成立广东供销农产品公司,针对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导致价格高等问题,推动广东供销农产品公司与市县社共同出资建设区域子公司,目前已在21个市建设61个区域子平台,总投资4.09亿元。2023年,公司累计签约配送合同355个、农产品签约金额6.83亿元,实现农产品配送额近11亿元。

03 优化农资下行和农技服务

省社天禾农资公司联合县域农资流通企业,合作组建县域农资农技服务公司48家,建设县镇村农业生产服务中心1254个,直接服务终端门店和种植大户超过2.5万家,全省系统农资供应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同时,逐步建立起一支包含400多名管理人员团队、2000多名基层服务人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

2023年,全省系统提供统防统治、统配统施等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2863万亩次,同比增长49.31%。

04 推进流通服务网络数字化建设

探索发展“数字平台经济+联农带农服务型生态圈”模式,推动流通龙头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变。2023年,公共型“粤供销”系统上线试运行,初步搭建“供销一盘货”仓网配体系。

同时,加快推进惠州大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搭建园区数字化管理系统。2023年出口农产品1.16万吨,园区实现产值28亿元。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

强化社有企业带动  推进基层社增效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社有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推动涉农区县打造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功能完备的示范基层社,推进基层社提质增效,供销合作社组织根基进一步夯实。

01 强化政策支持,完善运营管理机制

市社每3年编制一轮基层社发展规划,争取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专项预算。同时,要求社有企业在基层社持股不低于34%,全市915个基层社中,社有企业全资和控股51%以上的776个,占84.8%。

02 强化业务带动,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以农资企业为龙头,基层社、农村综合服务社为载体,构建上下贯通的农资供应网络,全系统共建农资连锁店、庄稼医院、测土配肥站2772个;以市智慧农服集团为龙头,推动构建市、县、乡、村上下贯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县级社共建子公司19家,与基层社联建智慧农业服务站369个,与农村综合服务社联建智慧农业服务点1263个;充分发挥市、县两级28个流通企业、56个农产品市场、7个集采集配中心带动作用,与基层组织共建农产品流通服务站点1956个、综合超市1200个、寄递物流站点362个,对接50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促进城乡双向流通。

03 强化人才培养,共育经营服务队伍

市、县两级社均建立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加强县级社社有企业与基层社人员交叉兼职任职,共同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市社每年制定基层社主任培训计划,确保3年全覆盖轮训一次。2023年培训基层社主任300人,组织121个承担中央财政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任务的基层社主任进行了专题培训。市社还推动社有企业、基层社与村集体共建农机、农事等专业化服务队738支,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村村旺·农服通”智慧农业服务平台,线上注册农机手792人,人均月收入超7000元。


江西省供销合作社监事会

履职尽责  改革创新

2023年,江西省供销合作社监事会发挥“监审合署”独特优势,当好“知情者、参谋部、守护神”,有力促进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助推供销合作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01 履好监督职能,推进系统规范发展

连续3年牵头对直属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内控体系建设及规范化管理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同时,积极开展异常情况专项监督,对基层单位监事会指导监督。

02 依托审计“抓手”,推动监督落地见效

2023年,省社审计主体由聘请第三方机构转为监事会自主审计,采取内部力量审计直属两大企业集团及部分重点企业。从只对企业审计增加到直属事业单位和社团协会的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拓展到企业领导人员的离任、任中的经责审计和工程项目专项审计等,实现审计项目全覆盖。同时,对近3年开展的44项内部审计项目发现的195个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推进监事会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03 夯实基础工作,增强履职能力

制定《日常监督和审计发现问题线索移送的管理规定》等制度,健全监事会制度体系,特别是出台《社有企业大宗商品贸易风险管理办法》,为企业开展大宗贸易提供了规范要求。全省11个设区市社、91个县级社全面设立监事会,9个设区市社、60%的县级社设立监事会办公室。

04 加大调查研究,提高社情民意质量

去年,围绕供销合作社如何做好“土特产”开发利用文章、直属企业开展大宗商品贸易、预制菜企业发展状况等多项课题开展调研,全省系统形成调研报告53篇。将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纳入综合改革年度综合业绩考核范畴,开展工作评分。


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

抓经营  促改革  严管理

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实现了经营规模和质量效益双提升。2023年销售收入超过2300亿元,同比增长5.2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21%。

01 抓经营,为农服务经营规模再上新台阶

中国供销集团积极主动应对化肥价格大幅波动风险,农资经营量再创新高,化肥销量首次突破2700万吨;钾肥进口量超过400万吨,约占全国进口总量的40%;销售农药34.42万吨。新建中国农资服务中心20个,各类经营网点服务耕地面积1.17亿亩次。经营棉花292.16万吨,棉花交易市场实现商品棉交易量198万吨。政策粮收储量60万吨,入库调节储备玉米46.6万吨。实现市场化粮食业务量631.72万吨,饲用稻谷竞拍量233.2万吨。“832平台”年交易额169.9亿元,累计突破500亿元。投入运营的农产品市场达到24个,实现交易量610万吨、交易额700亿元。天津、石家庄、寻乌等冷链仓储项目投入运营,宁波、南京和武汉3家企业入选中央储备冻猪肉承储企业备选名录库。销售废钢1300余万吨,拆解“四机一脑”2165万台套。新增城乡环卫项目22个,累计在运营项目57个,年合同额5.64亿元,总合同额超过66亿元。

02 促改革,市场化经营机制建设迈出新步伐

加强统筹谋划,印发《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带动改革在各层级全面实施。制修订了《管理人员竞聘上岗管理办法》《出资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办法》等15项相关制度,为改革提供支撑。

03 严管理,内控机制和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制修订了投资、合规、内控、“新网工程”等制度;以资金管理为核心,建立经营资金往来款预警机制,确保企业资金安全;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司库系统建设达到中央企业同期进展水平。

04 谋创新,运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新提高

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经济等主题,组织开展商业模式优化和创新研讨会,引领企业打造核心商业模式;“中再云汇废钢综合服务模式”“交易市场司机直采公路运输模式”“粮食定向销售模式”等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有力有效带动了主业创新发展。

05 破难题,重点任务和遗留问题取得新突破

始终坚持把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做好重要专项任务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中再资环拆补资金、青海大浪滩项目等问题得到解决;盘活开发了湖北鄂州项目紧邻长江主航道和亚洲最大货运机场的闲置土地,高质量打造供销集团鄂州产业园。

责任编辑:周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