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记者在现场又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这是他作为人大代表履职的第11年。去年,赵皖平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得到了有关批示。“这是对我建言献策的鼓励,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今年我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效节水农业等相关建议”。
一年来,赵皖平始终将农业问题作为履职关注的重点,他发现无论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是高效节水农业建设都存在相似的问题。一是标准不统一。各粮食产区的土地、产量以及资金投入不同,高标准农田建设自然不同,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高标准农田、节水农业项目工程量大,投资巨大,农户无法承担。目前,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节水农业建设虽有一定投入,但强度有限。三是新技术应用不足。由于推广体系不完善、推广机制不健全、地方科技队伍经验不足等原因,科技成果未能及时广泛推广应用。四是协调配合不足。各涉农部门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的协调不够,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结合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水农业整体发展。五是“重建轻管”问题仍较突出。为完成建设指标,一些地方长期处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管、护”的专业服务,存在“建、管、护”不到位的问题。
在去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冬季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中指出,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对此,赵皖平认为“供销合作社要积极参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农事生产过程中,关于高标准农田和节水农业,供销合作社有着巨大组织优势。”
赵皖平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中央要积极出台相关规划,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二是发挥组织优势。供销合作社长期扎根农村,有着天然的群众基础和完善的基层组织体系,便于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建立与农民的联系渠道,更好提供农事服务。三是提供专业服务。供销合作社可以组建专业服务平台,以企业、合作社等形式,对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建设与运营实施统一管理,逐步建立由政府、企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参与的“建、管、护”模式。四是提升思想认识。各级供销合作社要组织动员干部职工、农民群众和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为实现高标准农田高效利用,带动农村经济、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供销力量。
责任编辑:张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