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供销社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综合改革文件精神,聚焦“三农”主责主业、坚持内外综合用力、多措借势借力,呈现出提质发展、动能充足、后发赶超的鲜明特点,全市供销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
坚持初心、守正创新,综合改革稳步向前。一是治理能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完成综合改革阶段性任务,完善行业治理制度10余项,获评全省系统综合改革先进单位。积极化解遗留问题,雁江区、乐至县供销社遗留问题有效化解,安岳县医保社保“资金池”有序运转,我市靠前出台供销综合平台建设实施意见。二是发展基础稳步夯实。社有企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市供合公司逐步恢复经营能力,组建资本运营企业2家、新建社企5家、清理僵尸企业5家,社企利润跨越提升、经营业态不断拓展。建成基层供销社79个、培育全国示范基层社2个、领办创办农民专合社77个,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914个,发展农民社员2.65万人,供销服务实现建制乡镇全覆盖。三是经济运行质量齐升。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盘活闲置资产45处,直接收益达2600万元,营业收入增加5000万元,今年全系统净资产收益率增速排全省第1位,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坚持以项目和企业组织经济工作,建立经济运行分析调度机制,千方百计挖掘潜力、拓展经营,全系统经营服务总额年均增长16.1%以上,供销经济呈现蓬勃生机。
思变求变、奋力突破,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传统业务创新发展。建设农资销售网点956个、农资放心店50个,常年供应农资6.5万吨以上,今年农资供应总量排全省第2位;加快构建“1+3+N”农资供应保障体系,“主渠道”作用日益明显。加快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布局网点162个,引导骨干社企实施技改、建立全链条利用体系,践行“两新”行动迈出坚实步伐。二是新型业务竞相发展。推广无人机作业、撂荒地整治等综合性服务,创新产业托管“343”工作机制,新建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8个,农业社会化服务总量28.9万亩次、排全省第2位,功能多元、覆盖全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成型。聚焦城乡综合服务短板,布局打造“供销+政务服务”改革试点10个,探索养老、托幼、配餐等生活服务得到多方重视支持。三是流通服务提质发展。深挖全市“老字号”“土特产”资源,创办“供销优选”“乐滋乐味”等农产品公用品牌,联合省供销社开展专场展销。借助成熟平台大力发展“数字供销”,推动优质客源和稳定消费群体就地转化为联农带农力量。新建供销连锁超市37个、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在成都老邻居网点开设“资味”产品销售专区。与大型企事业单位形成稳定供销关系、年销售额达2700万元,实施“电商进田间”活动助农增收,供销流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聚焦聚力、破题攻坚,坚定服务中心大局。一是闻令而动扛牢主责。切实扛起重要时段、重要生产资料稳价保供政治责任,强化物资储备调度,坚决保障农业生产和急需物资供应。聚焦重要农时服务上门、送肥到田,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化、社会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为粮食安全积极贡献供销力量。二是全力攻坚项目投资。积极争取省供销社支持,“成渝中部农资应急保供储备项目”实现入库,与省社下属企业合作开展中药材种植,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策划绿色分拣中心、区域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一批产业项目,以实际行动落实“国之大者”,得到各方关注支持,全力以赴拼经济、抓建设。三是勇于探索发展新路。组织开展生物育种科技专题讲座,积极推动“种业振兴行动”。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一站式”服务方案,大力提升农化服务质量,提高土地资源产出效益。联合中化集团MAP技术中心,共同推广低空无人植保技术,助推柠檬、柑橘、水稻等农作物降本提质增收,得到全国总社宣传推广。
主动争取、锐意赶超,联合合作开创新局。一是奋力争先进位。保持韧劲奋勇争先,争创“为农综合服务平台”示范县1个、奖补金额全省最高,争取“绿色农资升级行动”省级试点1个,“农资保供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2个项目纳入省社专项规划,安岳县“基层社为农服务中心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全省第二、在全省系统工作会上交流发言,并获得省供销社奖金奖励。二是全面借势突破。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上下贯通工作新格局,先后引进省属社有企业在日用品销售、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开展投资合作,首次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共建基层社,有力带动基层社盘活扩能。积极协调市级部门给予支持,引入大型企业平台赋能“资味”系列农产品业务拓展。三是创新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独特优势,创新“供邮合作”农资保供新模式,打造农资配送邮政运输专线,有关工作做法被省政府内刊刊载。建立“政银社企”工作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与系统14家社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农村普惠金融提质扩面。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供销”改革试点,引入邮政资源实现三方赋能,助力基层服务能力和治理效能提升。
从严治社、凝心聚力,发展质效持续提升。注重自身建设,始终从严治社,行业治理机制不断优化,统筹发展与安全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党内主题教育,全系统政治生态向上向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党建引领促发展 服务三农谱新篇”获评全市机关党建优秀创新案例并作大会发言,供销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做法多次被省直机关工委、市委组织部宣传推广。二是干事创业蔚然成风。实施“供销干部提能计划”,创办“供销四课”,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思想解放大讨论,不断增强行业荣誉感、职业归属感,队伍精神状态为之一新。深入挖掘系统先进典型,首次产生由全国总社、人社部联合表彰的劳动模范,对供销系统干部职工队伍产生了巨大的精神激励。三是发展风险有效防控。全面强化安全管理,定期调度工作、研判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过程防控机制,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攻坚解决历史遗留难题,及时回应职工关切,多方筹措资金化解基层职工急难愁盼问题,有力有效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下一步,全市供销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全国合作总社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贯彻省供销社工作安排,重点从四个方面聚势发力,持续打造为农服务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一是坚持政治建社,在密切党群关系中彰显优势。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将政治性作为第一属性、社会性作为第一特征,强化为农服务宗旨,确保供销事业发展正确方向。增强基层供销社联农带农能力,深化“三社”联合发展,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入社办社,着力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优势,通过业务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建立产业合作关系等多种方式,把基层社办成以农民为主体、合作制为基础、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综合性服务组织。
二是坚持合作立社,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奋勇担当。网点融合推动优势互补,坚持一站多用、一网多能,深化“供销+政务服务”“供销+邮政”“供销+能源”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实现系统网点功能集成、服务扩面。服务融合促进基层治理,依托受众同向推动服务并轨,完善“政银社企”“三位一体”等服务融合新模式,推动综合服务带动生产服务、商业价值反哺生产价值。要素融合实现资源互动,持续推进县域供销综合平台建设,综合开展普惠金融、农技培训、创业孵化、电商直播等综合性服务,着力解决农业发展缺资金、缺技术、缺人力、缺市场等现实难题,实现城乡发展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
三是坚持业务兴社,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精准作为。坚决落实“四个成为”要求,加快构建“1+3+N”农资稳价保供体系,形成现代化、绿色化、集约化农资保障新格局。积极引进低空飞防植保技术,推广“飞防飞播飞巡”模式,系统实施为农服务中心提能工程,推广低空无人植保、田间智能管理、合成育苗育种等新型生产技术,打造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全链条供销方案。加快推进数字供销建设,培育壮大区域公共品牌,发展多样化供销消费业态,推动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全链路同构。积极融入全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网络,创新再生资源回收发展模式,稳步建设绿色分拣中心,推动“两新”行动落到实处。
四是坚持发展强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再立新功。聚焦浅丘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紧扣国省政策取向和资金投向,共建区域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连片打造供销农化服务示范带,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和省社直属企业,谋划生成一批经济价值高、社会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提升土地产出收益,切实助农增收致富。坚决服务粮食安全,提升农资、农机、农技服务质量,加强仓储烘干、分拣包装、产地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商品化处理能力,畅通多路径销售渠道,保证种粮农民收益,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陵示范区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