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2月2日(大年初二至初五),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的余东古镇上人来人往,异常热闹,由余东镇人民政府与海门区供销合作社共同主办的“古镇非遗·‘供’贺新春”游园会正在火热进行。活动期间共吸引了近5万人次参与,古镇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庆与欢乐,也展现了乡村消费的巨大潜力。
▲余东古镇新春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中轴对称,城河相拥”,作为海门区内唯一的千年古城,余东古镇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基本框架。踏着纵观南北由2146块石板铺成的石板路,仿佛瞬间穿越回旧时光。古街、古建筑在新春活动的映照下,散发着古朴又迷人的气息,与非遗元素巧妙融合,构成了一幅极具魅力的文化长卷。街头巷尾,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与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热闹的新春乐章。
▲游客在古镇拍照留影。
此次游园会的非遗体验区,无疑是人气焦点。版画、漆扇、剪纸、翻花……这些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年12月4日,中国的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因此,今年我们推动新春游园会,把主题定为‘非遗’。”余东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余东古镇的历史文化积淀与‘非遗’相结合,更能让老百姓体验到传统春节的欢乐。”
▲沈俊杰漆器工作室展出的漆器作品。
漆扇制作现场,孩子们层层围站,排队制作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展柜前,游客们驻足欣赏着一件件精美的“漆器”工艺作品。正是希望将传统漆艺不断发扬光大,逐渐融入民间生活,实现“非遗”的传承,2024年,南通工艺美术大师沈俊杰与海门区供销合作社一拍即合,在余东古镇利用闲置的社有资产开办了漆器工作室,既助力乡村建设,推动海门文旅事业发展,更为古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漆器”文化风景线。
▲剪纸工作坊游客纷纷体验。
“这次古镇游园会,通过亲子剪纸的方式,把非遗剪纸这一项传统文化能够发扬下去,传承到每一个市民的心中。”古镇剪纸工作坊的工作人员陈思宇一直忙碌在剪纸桌前,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体验者精准下刀,纸屑簌簌飘落,一幅幅精美的剪纸、刻纸作品便呈现在眼前,引得游客们惊叹连连,纷纷排队体验。
▲游客在制作鱼灯。
鱼灯制作同样历史悠久,它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沿海地区尤为盛行,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如意。鱼灯制作区更是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专注地在传承人指导下,穿线、糊纸、彩绘,忙得不亦乐乎,亲手制作的鱼灯承载着满满的新年祝福。一位满头大汗却满脸笑意的游客感慨道:“太火爆了,挤了好久才排上鱼灯制作,这一趟真没白来!”
▲古镇美食区域深受欢迎。
古法爆米花的机器 “嘭” 的一声巨响,瞬间吸引无数目光,香气迅速弥漫开来,游客们迫不及待地围上去,只为第一时间品尝这份儿时的美味。非遗糖画摊位前,师傅用融化的糖汁,在石板上一气呵成地勾勒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孩子们眼睛瞪得大大的,眼巴巴地等着自己心仪的糖画。手作糖葫芦摊位前,晶莹剔透的糖葫芦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长长的队伍蜿蜒不绝。
▲传统民俗互动游戏区热闹非凡。
传统民俗互动游戏区也热闹非凡。蹴鞠场上,孩子们奋力出腿,欢笑声回荡在古镇上空。“打年兽”区域,游客们屏气敛息,化身勇士,发射“子弹”,击败年兽,投中者欢呼雀跃,引得周围人纷纷鼓掌叫好。“盛唐高中”区域,模拟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景,让孩子们体验一把“金榜题名”的喜悦,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古镇剧院为游客呈上精彩的地方戏剧表演。
为助力乡村消费,余东镇人民政府和海门区供销合作社发起的“畅购凤城 春节惠享” 促消费活动效果显著。游客们拿着消费券精心挑选商品,餐饮店里,食客们大快朵颐;住宿场所也迎来满满客流,商家笑得合不拢嘴。古镇商户龚卫单激动地说:“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人流量,古镇这个活动太好了,拉动了我们的经济!”
余东镇启勇村村民邹杭丽带着自家基地种植的新品种草莓亮相古镇游园活动:“古镇活动也带动了我们农产品的消费,像我们自己家种的草莓,平时主要是批发,很少自己销售,这次趁着古镇的活动,也让大家来品尝品尝。”小半天光景,邹杭丽带来的草莓就销售一空,她直呼,“乡村消费力太强了!”
“看到这么多人参与,活动如此火爆,我们十分欣慰。这不仅让非遗大放异彩,也实实在在拉动了乡村消费,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海门区供销合作社主任戴建忠表示。
这场火爆的余东古镇春节游园会,不仅让游客度过了一个欢乐难忘的春节假期,更为古镇非遗传承、乡村经济发展书写了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 周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