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春节的“顶流”活动之一——年货大集不同凡响,各地的供销年货大集“亮”点频现,非遗民俗的身影随处可见:剪纸窗花、木版年画、泥塑面塑等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糖画、糖人、糖葫芦等非遗美食香气四溢;舞龙舞狮、皮影戏、地方戏曲等表演热闹非凡。
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也是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年”。乙巳年春节是第一个“非遗年”。从“传统节日”到“文化遗产”,非遗民俗正以全新的方式,成为更多人看得见的时尚。
在这里,非遗民俗找到自己的“场子”。
在北京通州运河河畔,非遗摊位的“糖人金”大受欢迎,一个个小朋友学着做,吹出了自己的专属糖人。这一刻,传统文化以最甜蜜的方式,走进了新一代人的生活与记忆。在上海市嘉定商业街,市民踊跃参与“扁担精神”挑战打卡活动,肩挑百斤大米,身负重担却满脸笑意,不为赢得一瓶非遗工艺的黄酒或酱油,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老手艺人则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小朋友在北京市通州区供销合作社主办的年货大集非遗摊位体验“吹糖人”。
人们怀揣对传统文化的好奇,踏入非遗领域,不再是走马观花地简单参观,而是积极参与到各种非遗体验活动中,实现了从“参观打卡”到“活态体验”。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的观赏模式,让人们成为参与者和传承者,在亲身体验中,见证一段活态传承的历史,感受非遗的温度和魅力,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活力。
在这里,实现了从“技艺传承”到“文化认同”。
山东聊城临清运河大集上,济美酱菜、礼服呢布鞋、临清贡砖系列文创、葫芦雕刻等非遗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临清架鼓、龙灯、运河秧歌等民俗表演轮番上阵……年货大集、文化大集在这里汇聚一堂。
随着新一代东方审美的血脉觉醒,年轻人一边大呼“华流即顶流”,一边身体力行地当起了传统文化传播者。那些承载历史记忆且融入当下生活的文化,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融入、认同和关注下,得以被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在供销年货大集上,“非遗热”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一些非遗手工艺品经过现代设计改良,成为时尚礼品,非遗美食则通过包装升级和品牌化运作,进入更多消费者视野。“非遗热”的出现,本质是文化认同的集体回归。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复兴,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它如同春风拂面,以创新激活传统基因,以底蕴重塑价值观,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进而增强文化认同,激发文化自信。
在这里,可以触摸一座城市的文化脉动。
放眼江苏省南通市余东镇,非遗元素正焕新城乡流通的文化底色。版画、漆扇、剪纸、翻花……这些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供销合作社把千年古镇文化与非遗体验完美融合,非遗产品与文化庙会相互映衬,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流动画卷,将传统韵味与现代潮流融合碰撞,掀起了国潮消费新热潮,描绘出春节经济新图景。
供销合作社以城为脉、以集破题,让人们可以与历史对话、与文化连接。非遗展示不是简单的文化展演,而是一场生动的文化传承课。一座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市集摊位里,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年味,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脉动。
逛供销集市,是一个与历史、与文化相遇的过程,你或许见不到时代的宏大叙事,却可以感受到热闹的人间烟火。这一现象背后,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也是消费升级的生动体现。
逛供销大集,逛的不只是浓浓烟火、温暖人情,还有乡土文化、供销文化。
责任编辑: 周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