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动态

联农带农要带得“久、稳、实”!

  • 时间:2025-03-13

  • 浏览:131

  •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 作者: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强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增强带动农户能力。

大国小农是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尽管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我国农业规模经营迅速发展,种植大户不断涌现,但小农户仍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面。目前,我国农户经营的平均规模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家一户小农户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联农带农的核心是通过各种机制和方式,将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联农带农的难点是“联”农,如何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真正联合起来?近年来,各地供销合作社通过“村社共建”“三社融合”“社村合作”等模式,建村供销合作社、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运营公司等,在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如山东省通过持续深入推进“村社共建”,供销合作社与村“两委”合作,以农业生产托管为切入点,共建服务平台,直接为农民提供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技术培训等服务,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扩面增效,形成了村集体、供销合作社、农民共赢局面。四川巴中等地供销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社融合”,结合当地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力推动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夯实了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基层组织体系,也有效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有的还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减少市场风险,保障农户收益。广东南雄等地“社村合作”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将产业链上下游经营主体纳入“社村”联合会,推动产业规模化、生产合作化、服务专业化、品牌市场化,实现小农户收入增长、村集体经济壮大以及特色产业效益提升的多赢目标。

联农才能带农。各地供销合作社探索的这些模式是联农带农的有效实践,带得稳、带得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就是,真正将农民组织联合起来。供销合作社是我国农村与市场连接的重要桥梁,尤其在农产品流通、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农村集体经济在组织农民、调动村庄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双方优势互补,社村关联共进,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联合起来,通过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市场连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这些模式联农带农带得稳、带得实,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抓住了当地特色产业,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联农带农,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帮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联农带农带得稳、带得实还要带得久。联农带农机制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牵引。为此,亟待从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组织化与规模化、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监督与反馈机制、搭建信息化与数字化平台等多方面入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良好格局,让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和就业机会,确保农户、企业、合作社等多方利益得到有效协调和保障,进而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