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间距要保持在20公分,施肥前先测土,缺啥补啥才能省钱又增产!”“采用浅水灌溉、薄膜育秧等技术可以有效应对倒春寒。”……细心的人们或许已经注意到,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今年的春耕与往年有些不同:一支由农技专家和种植能手组成的专业团队,穿梭于阡陌纵横的田野,通过“现场讲解+实操演示+答疑解惑”的立体化服务模式,“手把手”教授、“面对面”解答,为春耕生产“把脉开方”。他们就是道县供销合作社组建的春耕服务队。
“坐在办公室里永远读不懂土地的语言!春耕服务队是我们‘一线工作法’的有益尝试,目的是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凭经验、想当然的工作作风,真正沉到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所需。”道县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黄香军说。

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农户如何使用化肥。
“‘一线工作法’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其来源于一场民生大考。”黄香军说。2024年汛期,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突袭道县。道县供销合作社对口帮扶的寿雁镇大乐海村村民唐建国家的钢架大棚在狂风暴雨中倒塌,2亩即将上市的草莓毁于一旦。凌晨3点,接到求助电话后,黄香军带领同事立即赶往现场。在及膝深的积水中,看着老唐颤抖着从泥浆里捡拾残破的草莓苗,大家无不为之动容。黄香军和同事在田埂上就地成立临时党支部,经过连续36小时奋战,不仅完成了棚舍重建,更协调农业保险公司开辟了绿色通道,在72小时内完成了理赔。当老唐捧着3.8万元预赔付款时哽咽道:“供销合作社是咱农民的贴心人!”黄香军说,这场“民生大考”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供销合作社工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转变,从行政推动向一线服务转变,从单一供给向系统解决方案转变。由此,“问题发现在一线、力量汇聚在一线、服务落实在一线”的“一线工作法”理念初步形成。
2024年5月,为了进一步摸清农户生产中的需求,黄香军带领道县供销合作社开展了一次“百村千户”调研行动。历时2个月,深入清塘、梅花、寿雁、四马桥等7个农业大镇。“专家们总在农闲时开会讲课,可咱地里最忙的时候,他们反而不来了。”“那些理论听着挺明白,可一到田间地头,怎么就用不上呢?”走访中,黄香军总能听到农户夹杂着期待与无奈的抱怨。而这些抱怨,也真切反映在了调研数据上——全县68%的耕地为小农户经营,但技术到位率仅39.7%;78%的培训安排在农忙时节,参训率不足30%。结合历年春耕生产经验与农户实际需求,道县供销合作社决定组建春耕服务队,并同步推出“三诊工作法”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定期巡田“出诊”、专家团队“会诊”、全程跟踪“复诊”。这套体系将“一对一”精准服务贯穿服务全流程:巡田时收集个性化需求,会诊后形成定制方案,在复诊中解决特殊问题,实现农业技术服务与农时农事的深度融合,让农户在春耕各环节都能获得触手可及的专业支持。
分析一份土样、诊断一株病苗、演示一项操作、解决一个问题、留下一张联系卡,春耕服务队把农技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不仅为农户生产把脉开方解难题,还在服务的过程中按需送教、精准培训,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道县瑶乡的高山野生茶,生长在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区域,涵盖横岭瑶族乡、邻近的洪塘营瑶族乡以及清塘镇小塘村一带。这里山峦葱翠,常年云雾缭绕,野生茶叶资源丰富,面积多达3万亩,是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主要抓手之一。“高山云雾出好茶,轻剪勤采养‘仙芽’。春茶萌发期要‘控高留侧、疏密适度’,既保茶树通风透光,又能锁住云雾滋养的兰花香。”在洪塘营乡海拔700米的茶叶基地,道县茶产业协会专家轻捻茶芽,向围观的茶农讲解“慢工出细活”的奥秘。针对高山茶“发芽晚、持嫩性强”的特点,道县供销合作社定制“云雾茶提质秘籍”:修剪时保留45厘米标准树冠,确保芽叶均匀受光;采摘期延长至清明后,待茶芽积累足够茶多酚。“以前只知早采抢鲜,现在明白‘慢养’才能出极品!”茶农李秀云在专家指导下,将自家10亩茶园改造为阶梯式生态茶园,预计头茬春茶单价将突破每公斤800元。如今,在道县广袤的田野上,“一线工作法”已从应急之策转变为长效之制。“最好的政策不在文件里,而在泥土中;最真的智慧不在讲堂上,而在田垄间。”黄香军说,下一步,道县供销合作社将持续扩大春耕服务队规模,不断深化“一线工作法”内涵,创新其模式,为农户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农业生产服务,让农民省心种地、放心生产。书写新时代为农服务担当
从“会议室”到“泥土地”,从“理论灌输”到“手把手教”,道县供销合作社创新打造的“田间课堂”实现了农技培训的回归与升华。这一接地气的实践探索,以“零距离”服务打破传统培训的时空壁垒,让农业科技真正“沉”到田间地头、“暖”到农户心头。这种沾泥土、带露珠的“一线工作法”,既为春耕生产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更以“脚下有泥、心中有民”的服务理念,诠释了新时代为农服务的责任担当,为乡村全面振兴写下了最生动的实践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