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智能农机补贴政策,加力设备更新换代,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基层反映,在享受现有补贴政策、推进设备更新换代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补贴的额度与成本不适应,部分高端、智能化农机的售价仍然较高,补贴额度相对于设备总价来说较低,农民自筹资金压力较大,不利于大面积推广;补贴范围有限,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更新速度快,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然而,补贴政策往往无法及时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导致农民在购置新设备时面临选择困难,难以获取到最先进、最适合自身需求的设备。补贴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之间的补贴标准可能存在差异,不利于农机市场的统一和健康发展。为此建议:
加大智能农机补贴力度,提高补贴精准性。一是提高补贴额度。针对高端、智能化农机装备,应进一步提高补贴额度,特别是针对那些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设备。比如,对动力换挡智能控制拖拉机、大型高效联合收获机等设备的补贴额度进行大幅提升。二是提高补贴精准性。实施“优机优补”,优先补贴技术先进、性能优越、节能环保的农机装备。同时,对丘陵山区等特定地区的适用农机给予特别支持,促进丘陵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进一步优化补贴政策结构。一是细分补贴层级,根据农机装备的性能、功率、效率等指标,细分补贴档次,分别给予不同的补贴额度,确保补贴政策更加科学、合理。二是设立专项研发补贴,支持农机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特别是对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部件和整机装备,给予重点支持。
强化后期服务与跟踪问效。一是完善售后服务体系,通过补贴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售后服务建设,确保农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二是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对享受补贴政策的农机装备进行定期跟踪问效,评估其使用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存在问题的设备,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确保补贴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缩短补贴申领周期。粮食种植业季节性较强,缩短补贴的申领周期,可大大降低为农服务主体和种粮大户在淡季时的经济压力,同时更好促进农机设备的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