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战精神,蕴含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自强基因,以精神之伟力荡涤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屈辱,成为中华民族渡尽劫波、浴火重生的精神标识,永远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我们必须永葆高尚的民族气节,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文 | 王璐颖 周俊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华夏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辉煌胜绩,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党和国家举办各种纪念活动,既是对抗战历史的重温,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和荆棘坎坷,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中华民族“睡狮猛醒”的精神标志 抗日战争既是中日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意志力和精神力的对抗。伟大抗战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睡狮猛醒”的精神标志。 ——中华民族危亡时发出震天怒吼。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饱经沧桑磨难,中国人民遭受深重苦难。漫漫长夜,尤以日本对华持续侵略带给中国的苦难最深,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日本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1900年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北京,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1914年侵占青岛,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很快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的步步进逼意在“灭亡中国、绝我族类”,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华夏儿女从亡国灭种的危难中觉醒,全民族奋起抗战,焕发出深藏的精神风貌和民族品格。 伟大抗战精神,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激发于侵略者非人的压迫,是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时代表达,彰显自立自强、精神独立的民族信念。 ——中华民族凝聚力战斗力的总爆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之所以被誉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不仅在于它写下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史上以弱胜强、雪洗百年耻辱的光辉一页,还在于它留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可歌可泣的精神史诗。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屡屡临绝境而再造、育新机而勃发,展示出顽强的民族韧性和生命力。风雨如晦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任凭日寇异常野蛮凶残,中国人民以必死决心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迸发出共赴国难、誓死抵抗、愈战愈勇的精神气象。这顽强不屈的血气精魂,贯穿了抗日战争全部历史进程,充盈在白山黑水、大江南北的每片土地,汇聚为誓杀倭寇、共御外侮的磅礴力量。 伟大抗战精神,蕴含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自强基因,以精神之伟力荡涤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屈辱,成为中华民族渡尽劫波、浴火重生的精神标识,永远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中华民族必然崛起和复兴的鲜明昭示。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意志,有自力更生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傲骨。历经14年苦战,伤亡数以千万计而不屈服,赢得人类历史上极尽残酷战争的胜利,这是觉醒了的中国人民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 作为抗战实践的精神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为中国走向强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不可阻挡的未来宣示。 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应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汇聚起风雨同舟的磅礴之力。 ——厚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血脉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并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民族自立自强的爱国情怀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充分释放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使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表现得更广泛、更强烈、更持久。 为了根脉相连的祖国,全民同仇敌忾,“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抗议或投笔从戎;广大海外侨胞积极捐款捐物或回国参战。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中华儿女积极投身到抗击日寇的洪流,展现出高度的民族认同、强烈的国家责任、坚定的复兴信念。历史雄辩地证明,爱国主义凝聚起来的民族伟力,是任何侵略者都无法征服的。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让全体人民把爱国的种子埋在心灵最深处,夯实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根基,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理想,永葆心系祖国命运的家国情怀,坚定精忠报国的价值追求,集聚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 ——砥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是一个任何困难都压不垮、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的伟大民族,历来推崇民族气节。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寇,中华儿女决不与敌人同流合污、决不助纣为虐。大批工商业者宁可牺牲财产乃至生命也不与日寇合作,拒绝出任伪职。抗日将领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率部渡襄河与日军奋战9个昼夜,负重伤壮烈殉国。出征前,他勉励部属:“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在战斗中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中只有草、棉絮和树皮,连残暴的日寇也不得不惊服。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和军队不惧任何外敌,人们也无需时刻面临生死抉择。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路上将面临各种艰险挑战,随时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考验。我们必须永葆高尚的民族气节,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发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在抗战每一个阶段、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都有生动表现。 正面战场上,守卫四行仓库的国民党官兵“人在阵地在,誓与日军血战到底”,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名,写就抗战史上的壮烈篇章。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民兵武装以及解放区人民,主动出击,英勇杀敌。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000余人,成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14年抗战在民族史册上留下无数英雄名字: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 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我们必须高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旗帜,更好引导全国人民传承中华民族的英雄血脉,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争做英雄的良好风尚氛围。 ——增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信念信心是人们坚定不移、坚持到底的根本取向。 当年,日本号称亚洲最强,中国则积贫积弱。全面抗战爆发后,一时间“亡国论”悲观认识蔓延。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精辟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论断,如同一盏明灯刺破黑夜,极大振奋了国人抗战信心,给予抗战以科学的理论指导。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正是必胜信念支撑了中国人民坚持、坚持、再坚持,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史增信,我们必须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保持顽强的意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笃定强国必成、未来可期。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不断夺取民族复兴新胜利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最好传承和弘扬。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我们党锻造得更加坚强。 成功的革命和事业,从来离不开先进政治力量的引领。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百余年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反复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次新的伟大进军。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不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提高党员干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近代以后,中国闭关锁国,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落后挨打的教训极为惨痛。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为此尝尽了苦头。回顾新中国成立76年来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不断向深度广度进军,使一个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进一步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大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描绘未来5年改革宏伟蓝图。 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改革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自由贸易体制,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以更大政治勇气推进思想解放、守正创新,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强本领,努力打开强国建设新局面,不断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实践表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中国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普遍呼吁我们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我们必须顺应这一新的时代潮流,把握历史主动和战略机遇,为世界和平和人类正义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方方面面,为更好解决全球热点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坚持贯彻正确义利观,积极推进国际发展合作,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坚定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仪等四大全球倡议,深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努力建设普惠各国人民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30多万同胞惨遭屠杀。在那场持续6周的浩劫中,每隔12秒就有一名同胞殒命。国家之辱刻骨铭心,人民之痛痛彻肺腑。 历史反复告诫我们: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当今世界,只要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战争根源不除,天下就不会太平。面对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呼唤,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形势更加紧迫。 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决落实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加强军队党的建设,持续深化政治整训,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落实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紧盯战争之变和强敌对手,全面深化练兵备战,全面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安排,加快推进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作者单位: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中心) (《瞭望》2025年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