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立足自身网络与组织优势,积极延伸农业服务链条,通过“菜单式”“保姆式”“村社共建”“联合合作”等多元模式,构建起专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助力农业生产“降成本、提效率”,促进农户增收,为甘肃省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精准服务——从“菜单点单”到“全链护航”
“种苹果缺技术、卖苹果没渠道,供销合作社的‘一条龙’服务帮了大忙。”静宁县果农对静宁县供销合作社所属静宁县供销农业产业开发公司的服务赞不绝口。
针对各地特色产业与农户差异化需求,甘肃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推出“菜单式”服务。在静宁县,围绕苹果产业提供农资供应、病虫防治、统一收购、包装销售等定制服务;在陇南市武都区、两当县,依托“服务+订单”模式,为橄榄油、花椒、狼牙蜜等特色产品提供订单收购与代加工服务,有效破解农户“单打独斗”难题。目前,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已培育农业生产服务主体588个,年服务规模超700万亩次。
部分地区在“菜单式”服务基础上,升级推出“保姆式”全环节服务,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临洮县洮阳供销合作社打造“一站式”为农服务中心,涵盖“耕、种、管、收、储、运、销”七个环节,2024年为29户农民开展马铃薯全环节托管,亩均助农节本增收约300元。灵台县聚兴惠农供销服务中心的田管员作为“田管家”,在今年6月冰雹灾害后,第一时间组织无人机喷洒叶面肥,最大限度减少作物损失,实现“全程护航”。
协同共建——“村社携手”激活多方效能
“供销合作社懂服务,村集体熟农户,两者联手,效率翻倍。”甘谷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中深有体会。
甘肃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创新推行“供销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村社共建”模式,通过共建产业、共育主体、共创平台,实现村集体、农民与基层社的“三方共赢”。
金昌市委组织部拨付6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村社共建”;永昌县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购买的农机交县供销合作社统一运营,既避免闲置,又为村集体创收;甘谷县在试点中每亩向村集体支付10元“居间服务费”,由村集体负责组织对接、流程代办和双向监督,让农户享受更省心的托管服务。这一协同模式有效延伸了农业服务的基层触角。
联动发展——“联合合作”释放资源红利
甘肃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跨层级纵向联合、跨系统横向联合,打破资源壁垒,实现优势互补。
甘肃省供销合作社所属甘肃供销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与张掖市社、张掖市甘州区社合资建成沙井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提供农资配送、农机作业等服务;与高台县社共建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帮助农民亩均节约用肥28公斤;民勤苏山、永昌水源供销合作社与省农科院合作,示范推广小麦浅埋滴灌、耐密玉米稀植宽窄行种植等新技术,让科技助力增产。甘州区社整合43家社有企业、基层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服务联盟,统一服务标准、对接市场和派工派单,形成“从田间到市场”的一体化服务链条。
从精准服务到协同共建,再到联动发展,甘肃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以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持续为农业生产“减负”、为农户增收“加码”。未来,这一体系将进一步拓展,为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责任编辑: 周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