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四川今年猪肉价格从1月份的28.06元/公斤下降至7月底的21.63元/公斤,比年初下跌约23%。同时,饲料价格不断上涨,目前猪粮比已经跌至5.2:1。有专家预测,全国和四川的情况都一样,一直承接去年9月的高点下探的趋势。目前生猪养殖户的状况怎样,面对风险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昨日,记者走访四川罗江县的养猪专合组织时发现,他们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自身也走出了一条抵御风险的“新门路”,值得借鉴。
抱团合作
专合社打造“产业链”
记者走进德阳市罗江县金山镇中发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生猪圈舍星落棋布,一排排建修标准的猪圈布满整个小山村。走进养殖户家中,看着即将出栏的肥猪儿长得膘肥健壮、活蹦乱跳,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笑容。
中发村是罗江县一个较偏僻的边缘丘陵小山村,和其它普通山村一样,这里信息不灵通,交通不便利,经济相对处于欠发达的情况。生猪养殖年出栏达0.1万头,实现“人均近1.25头猪”。2004年3月,在罗江县供销社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成立了坚持“入社自愿、离社自由”、“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生猪专业合作社。成立当年,专合社入社成员出栏肥猪4000头,创产值240万元,带动农户100户以上。
“我们专合社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入社的老百姓能够赚钱,不只是专合社有个很好的运作模式,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各级政府和县供销社的关心支持”,中发村党支部书记、中桥生猪专合社理事长刘恒春说。
专合社通过“统一品种、饲料、防疫、监管、培训、销售”即“六个统一”,实现规范化生产,为会员提供产、供、销、加一条龙服务,带动养猪业由“小规模、大群体”向“大规模、大群体”和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罗江县供销社作为罗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服务、协调、管理机构,先后与农行、信用社出台了贷款贴息支持专合社发展政策,并协调保险机构对专合社生猪实施生猪保险,罗江县畜牧部门为全县专合社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把生猪免疫、消毒、无害化处理落到实处,实现了全覆盖。种种支持力度,使金山镇中发村的生猪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特别是县畜牧部门认真核查能繁母猪数量,按照国家生猪补贴政策及时、准确兑现到户。”刘恒春介绍说,县畜牧部门同时根据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做好能繁母猪的保险工作,大大降低了母猪养殖的成本和风险。
刘恒春说,他们抱团闯市场,重要的是反应要灵敏、精准、到位,要及时掌握市场行情走势。这几年,专合社建立了专门的销售网络,罗江县供销社每周编辑一期《农经信息》,对市场信息及时分析。专合社入社成员在生猪价格低迷的时候,得到信息引导,及时补栏,既降低了养猪风险,又降低了养殖成本。合作社低购进、高售出共为社员节支增收10万元。
2012年1-6月,该专合社成员出栏生猪7000头,销售收入达1100万元,成员户均养猪产值10万元,获利万余元。
标准养殖
专合社增添“凝聚力”
该合作社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同其它养殖业一样具有较大的风险,专合社成立后,部分社员仍然怕冒风险,不敢大胆发展和扩大规模。“县供销社充分发挥技术、信息优势,积极帮助群众分析市场前景,动员农户解放思想,组织农户到先进地区和大型养殖场参观学习,解除顾虑,增强了发展信心,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刘恒春说。
据了解,近年来,罗江县大力实施产业互补策略,有效规避生猪等畜禽市场价格低迷的不利局面,仍然保持畜牧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产业内互补。引导农户利用生猪价格较低的时机,及时淘汰老龄母猪,更换青年后备母猪,并依托该县政府现代畜牧奖励基金给予适当补助,调动了农户积极性:引进母猪补助500元/头,公猪补助1000元/头,计划引进良种母猪200余头,公猪20头。
刘恒春告诉记者,口蹄疫、高热病、蓝耳病,更是养猪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每当这时,县供销社总是挺身而出,带领我们专合社一方面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农户学习养殖技术和防疫知识,另一方面为农户进行统一定期消毒、防疫,避免了猪瘟和其它疾病的危害,让我们躲过了一次又一次致命的疫情灾难。”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发村生猪产业发展壮大了,同时也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全村以生猪产业为依托,利用充足的农家肥,大力发展种植业及水果生产和蔬菜生产,走出了一条富民的发展路子。百姓富了,村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变了,中发村也远近闻名了。
如今,该专合社成员人数已经发展到106人,覆盖整个中发村,并带动金山镇养殖户400户。建有养猪场200多个,发展散养户200多户,生猪存栏6000余头,其中母猪300头,年生猪出栏总数20000余头。
(李鹏飞 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