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夯实服务基础。把握供销社为农服务属性定位,广泛开展开门开放办社,总结提炼“三联三进”、学习推广“三社”融合发展模式,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夯实为服务基础。截至目前,新建村级基层社1个,累计发展基层社12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1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夯实了为农服务基层基础。
(2)健全服务体系。结合船山区农业发展实际,开展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推进服务组织、服务领域、经营创新,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过程延伸。一是狠抓农业备耕,保障农资供求。指导遂宁灵鑫等农资公司组建农资绿色供应联合体,落实农资储备主体,充分发挥“淡储旺供”功能。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农资”经营模式,健全农资现代流通网络,增设“庄稼医院”和农资网点,直供直销农资产品,减少中间环节,促进农资降本增效。二是探索股权联结模式,解决撂荒地代耕代种。积极引导镇村组织撂荒地采取股权合作的方式,加大撂荒地复耕力度。采取股权联结的办法,农户出地,服务中心全程代种,收益按约定比例分成,由为农服务中心、农民和村集体共享。目前该模式已涉及5个村,托管土地达2000余亩。三是规范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改革任务重点,坚持市场化,开门开放办社的原则,积极创新发展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积极探索“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三联三建”等模式推进基层社建设,着力强化区、镇、村三级组织建设。截至目前,改造提升综合服务社15个,新建专业合作社2个,新建村级基层社1个规范发展流通网点15个。四是积极开展“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的审核申报。加强统筹协调,积极与区扶贫开发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等相关单位及各乡镇沟通配合,抓好政策宣传,积极发动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申报集体商标。先后联络农业企业75家,下发申报宣传材料160余家,接受咨询100余人次。截至目前,完成“四川扶贫”集体商标审核申报49个,
(3)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推进为农服务中心服务的深化和拓展,围绕园区建设和农业农村的实际需求,打造“套餐式”、“菜单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为进一步拓展中心服务功能,新购和维修旋耕机、植保无人机、播种机等设备20台套。2020年,新增土地托管服务面积15000余亩,涉及周边7个乡镇73个行政村、200余户农业经营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