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

广汉市锦花稻香供销社:开放办社谋合作,提升能力强服务 ​

  • 时间:2024-12-17

  • 浏览:339

  • 来源:德阳广汉市锦花稻香供销社

  • 作者: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广汉市连山镇锦花稻香供销合作社位于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成立于2021年10月21日成立,注册资金50万元,广汉市供销社为第一大股东,占比34%。是一家以粮油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基层供销社,涉及种植农资购销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农机生产服务和农机维修等相关业务合作社现有社员105人,其中专业合作社3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1家)、家庭农场5家(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2家)。近年来,锦花稻香供销社通过向内修本领,向外求发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不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和规模,依托成员现流转的3000余亩土地和200多台套农机,2023年服务面积超过15万亩次,服务农户5000余户,带动成员增收100万元。

1734429016871002515.png

1734429015628096181.png

一、内修固根本

(一)内修生产技术,提升服务软实力

基层社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知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根据农时,基层社每年都会组织全体员工开展至少4次技术学习活动,邀请农机厂家、农技人员来上课,学习农机农艺理论知识和农机安全操作等知识,不断提升员工综合服务能力。根据每年社会化服务条件变化,开展农机农艺结合实践摸索,与省农科院以及农机供应商开展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吸收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动技术更新换代,强化供销社服务能力,解决农业生产难点痛点。如稻茬免耕带旋播种、水稻暗化育秧、水稻集中育插秧、植保无人机飞防等技术。

(二)内修农机装备,建强作业硬本事

基层社近年深耕农业社会化服务,立本强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与装备支撑。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基层社不断强化对农机手的农机知识学习培训和技能学习培训,每年至少安排农机手参加1次省、市、县举办的各类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推动农机手更新知识结构,参加农机作业大比武,增强操作技能,不定期安排农机手外出学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同时,建立统一机具档案,对基层社机具型号、技术参数、性能特点、使用年限、维修保养情况进行档案记录,详细了解掌握机具技术状况,统一服务调配调度,作业前、后细心维修保养,通过提高机手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化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内修运营管理,对标企业增效益

基层社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与科学的管理运营模式分不开。基层社一经成立,全面规范运行,严格组织管理。基层社通过“菜单式服务”,推出“三道菜”: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依托县乡村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服务需求半小时响应、一个电话搞定耕种防收。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破解了“谁来种田”“怎样种田”“农民增收”“农机使用效益”和“农技服务”五大难题。以基层社替代农户、农机替代劳力,破解“谁来种田”难题;土地不流转、服务全包揽,破解“怎样种田”难题;规模化、标准化加机械化,破解“农民增收”难题;按面积配置机械、机手联合耕作,破解“农机使用效益”难题;农民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农村最缺什么就做什么,破解农村“农技服务”难题。

二、外求谋发展

1734429017013095432.png

(一)外求农业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

基层社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服务队伍储备建设,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开展农产品营销创新,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多样化人才。技术人才、农机人才、营销人才等已然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中最为关键的群体。多年来,供销社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成员待遇,招揽优秀人才,稳定人员队伍,为社员购买社保,推进成员职业化,实现基层社成员职业化转型。目前,依托基层社的从业人员达到150余人,其中常聘人员12名,具有专业技能人员60名,全能型人才30名。

(二)外求多方合作,取长补短共发展

供销社的核心竞争力和动力之源是创新,唯有坚持不懈创新经营模式,不断延伸拓展社会化服务产业链条,基层社才能不断做强做大做优,助农增收。基层社通过与农资经销商,统一购买农资,降低农户至少5%的生产成本;与川粮米业、米老头等粮食加工企业的合作,形成“订单生产+加工”的组合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产融合发展,帮助农户增收2分/斤粮食;与其他服务组织的合作抱团发展,联合开展大规模跨区域社会化服务;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紧密联系群众优势,大范围开展针对小农户的生产全程或单环节托管服务,进行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带领农民多产量、多创收。2023年全程生产托管面积达1万余亩,现已带动3000余户小农户融入全程机械化生产,实现户均增收超3000元。

(三)外求服务市场,开拓进取促增收

基层社在服务好周边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实行“走出去”战略,眼光朝外,使跨区服务成为基层社的重要收入来源。实现服务走出去,占领更多的外部市场,提高外部竞争力和知名度,最终实现服务收益的增加。基层社农业机械的数量、质量、核心成员的数量及素质、农机服务面积、服务收入和办公、机库硬件设施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改变,社会化服务范围辐射多个县(市、区)。目前,基层社仅水稻育插秧社会化服务面积就超过了20000亩,服务范围涉及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遂宁、南充等周边多个县市区,跨区作业收入达300多万元。

责任编辑:张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