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充市供销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四川工作和对供销合作社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现已培育参控股企业54家、涉业人员3712人,总资产原值近10亿元,行业19年安全生产零事故。
紧盯党建强基,工作作风展现新风貌。“向上、向前、向好”氛围逐渐形成。一是以“多维度学”凝聚思想共识。坚持线上教育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立足供销社机关和社有企业差异化需求实际,推行“点单式”“共享式”教学模式,多维度开展理论教育。开展以案促改工作,全面提升系统内党员干部综合素养。二是以“规范化建”打造战斗堡垒。突出经济属性,树立成本效益的经营理念,凝心聚力大抓产业发展。调整机关内设机构及职能。严格对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要求,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三是以“严基调管”带出过硬队伍。喊响“向我看齐”,加强党组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和干部作风整治,建立完善31项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将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社、从严治企与深化供销综合改革、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等供销中心工作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党的建设与主责主业深度融合。四是以“灵活性用”提升工作效能。购置房产作为直属企业集中办公场所,开设职工食堂,融洽了市供销社机关与直属企业、各直属企业间的关系。选派13名优秀机关干部到社有企业兼职,代表出资人发声、行权、维权,加强了供销社对社有企业的领导力。破除论资排辈,优先晋升投身一线、勇于开拓的干部。自2020年以来,市供销社机关共提拔晋升干部48人次,轮岗交流13人次;调整直属社有企业管理层24人次。
聚焦关键重点,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供销社综合改革向“改顺”“改活”纵深推进。一是化解遗留问题。完成7项对外投资清理,明确棉麻总公司改制剩余资产权属及管理模式。二是深化社企改革。通过分层分类明确职能职责和管理要求,形成“理事会+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社有资产运营平台(供投集团)+社有企业”的管理新格局,实现从“管资产”到“管资本”转变。同步配套资产保值增值、投融资管理、薪酬管理、岗位管理、管理层调整、“三重一大”决策和考核等6大制度,“1+N”现代企业组织体系初步构建。相较于2020年,社有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6.9%、所有者权益增长6.3%,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夯实基层基础。持续强化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实现基层社中心乡镇全覆盖。全市累计建设基层供销社246个(其中基层社示范社105个)、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750个,建设发展星级农村综合服务社51个、各类经营服务网点1959个。四是创新经营机制。深化联合合作,增强发展合力。探索建立“协会+企业”运营机制,以南充现代农业产业协会为平台,联合南充供投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开拓南充农资市场。建立“核心”掌控运营机制,市供投集团与四川茂源现代农业集团联合组建南充茂供冷链物流公司,市供投集团拥有实际控制权和经营权。
突出主责主业,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向实体经营转化,“守摊子、收租子、混日子”的形象全面扭转。一是农资供应稳中有升。发展农资网点300个、直营连锁店160个,年均销售农资约6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5%提升至20%以上。通过微信小程序、电话预约等渠道,提供“一键式”直送田间地头服务。二是农产品销售“双线”融合。全市系统共发展城乡综合超市和农贸市场47个,年销售额达7.5亿元。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借助“832平台”、四川消费帮扶网等与浙江杭州、广东广州、安徽黄山等多地建立农产品互通合作,今年前三季度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同比增长16.1%。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扩面。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供销系统“3+1”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快构建,2024年争取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面积15.37万亩、资金1404万元,连续两年实现面积和资金全省“双第一”。四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档升级。抢抓“两新”契机,组织包装申报新建回收站点项目62个。2024年1-10月,全市系统城乡再生资源交易额达1.55亿元。五是社区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建立省市县“三级”社企联合运营机制,由市供投集团牵头,联合省供销社直属企业共同组建南充供销老邻居商贸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全面助力15分钟生活圈建设。现已开设直营门店7家,实现销售额700余万元。